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护军

护军

官名。① 军中监督官。秦朝已置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 “使者以蒙恬属吏,更置。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。”陈胜起义后,以武臣为将军,邵骚为护军,张耳、陈馀为左右校尉,予卒三千人,北略赵地。刘邦曾以陈平为护军都尉、护军中尉,皆临时设置,监督诸将,调节诸部军队关系。西汉或置护军将军督领诸军,大司马、大将军及诸将军幕府常置护军都尉,监督诸部,有时也单独率部征战,简称护军。大司马府所置护军都尉哀帝时改名司寇,平帝元始元年(后1)更名护军,新莽及东汉诸将军幕府多置。东汉末曹操置关中护军,统率关中所驻诸将之兵。② 统兵武职。魏晋南北朝置。常随征伐目的,置诸杂号,如讨蜀护军、征西护军、镇蛮护军等,职如将军,而地位稍逊同号将军,资历稍浅之统帅常授此。③ 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初曹操置于丞相府,掌武官选举,并与领军同掌禁军,出征时监护诸将,隶属领军。建安十二年改名中护军,资重者称护军将军,皆可简称护军。两晋南北朝沿置,职权归属略有变化。北魏初带侍臣者始加“中”字。参见“中护军”、“护军将军”。④ 魏晋南北朝诸军事要镇长官。十六国及诸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尤多。管理辖区军事民政,职掌与郡守相类。北魏初,隶大将军府,文成帝太安三年(457),皆改称太守。⑤ 隋朝十二卫属官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置,卫各四员,为将军副职,正四品。寻改名虎贲郎将。⑥唐初秦王、齐王府各置左右六护军府,各有护军、副护军为正四品下、从四品下,掌率所部侍卫陪从。高祖武德九年 (626) 废。⑦ 唐德宗以后左右神策军置“护军中尉”,左右神威军置“中护军”。⑧勋官名。唐朝为十二级之第四级,比从三品。北宋沿置,徽宗政和三年(1113)罢。金朝袭唐制,从三品。元朝为十级之第四级,从二品,止用于封赠。明朝为十二级之第四级,从二品。⑨ 清朝为守卫宫禁的八旗士兵之称,置护军统领等官督率之。


1、官名。秦朝和汉朝都设护军都尉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护军都尉》:“护军都尉,秦官,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,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,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,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。”汉朝还设有护军将军、护军中尉,东汉还置有中护军。《宋书·百官下·护军将军》:“陈平为护军中尉”,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广为骁骑将军,属护军将军。盖护军护诸将军。”

2、魏晋皆置护军将军,掌管武职选用,及中央军队。《晋书·职官·护军将军》:“魏武为相,以韩浩为护军,史奂为领军,非汉官也。建安十二年,改护军为中护军,领军为中领军,置长史、司马。魏初,因置护军将军,主武官选,隶领军,晋世则不隶也。元帝永昌元年,省护军并领军。明帝太宁二年,复置领、护,各领营兵。江左以来,领军不复别领营,总领二卫、骁骑、材官诸营,护军犹别有营也。资重者为领军、护军,资轻者为中领军、中护军。属官有长史、司马、功曹、主簿、五官,受命出征则置参军。

3、南朝宋齐梁陈置护军将军,掌外军,资历浅者为中护军。见《宋书·百官下·护军将军》。

4、梁代置护军将军,又置护军和中护军。“领军,护军,左右卫,骁骑,游骑等六将军,是为六军。又有中领中护,资轻于领、护。”见《隋书·百官上》。

5、北齐设护军府,置将军一人,掌四中关津,车驾出则护驾。“护军府,将军一人,掌四中关津。舆驾出则护驾。中护军亦同。有长史、司马、功曹、五官、主簿、录事,厘其府事。其属官,东西南北四中府皆统之。四府各中郎将一人……又领诸关尉、津尉。”见《隋书·百官中·护军府》。

6、隋朝各卫置护军,为将军之副。《隋书·百官下·十二卫》:“寻改护军为武贲郎将,正四品,而置武牙郎将六人,副焉,从四品。”

7、唐朝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,为神策军将领,掌卫兵或内外八镇兵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上·左右神策军》。唐朝有上护军,视正三品,护军,视从三品,皆为勋官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司勋郎中》。

8、从唐到明,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中,都有上护军、护军。见《宋史·职官九·勋一十二》、《金史·百官一·凡勋级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七·勋一十阶》、《明史·职官一·兵部》。

9、辽代北面军官中有护军司,设护军司徒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二·护军司》。

10、清朝护军营置护军统领,掌护军政令;参领、副参领,掌董率护军、护军校等官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四·护军营》。

11、历代护军官员,可分为两类,一为职事官,有职掌,有官位;一为勋官,只有名号,而无职无位无所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伏羲氏

    太皞的另一称号。见“太皞”。

  • 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隋代设置,属于吏治类科目。大业五年(公元609年)诏举。参见“制科”。

  • 外城巡警总厅军装所

    同“内城巡警总厅军装所”,参见该条。

  • 药长

    东宫属官。东汉置,职掌医药。《后汉书·宦者·孙程传》:“初帝见废,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、傅高梵、长秋长赵熹、丞良贺、药长夏珍皆以无过见谴。”三国魏沿置,七品。官名,东汉置,为中宫或太子属官,掌医药。《后

  • 东观丞

    官名,三国吴置,掌助东观令校书修史。参看“东观令”、“东观左丞”条。

  • 前锋侍卫

    官名。清朝前锋营之职官。顺治元年(1644)定前锋营编制时称“噶布什贤侍卫”,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。位于前锋参领之下。共八人,左、右翼各四人。初制正五品,乾隆元年 (1736) 升正四品。掌分辖营众

  • 经济特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清代设置,属经济类科目。光绪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 诏举, 试以策论。取中二十五人,均加升用。

  • 守津吏

    官名,也简称“津吏”,汉置,掌守江河渡口。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段翳》:“尝告守津吏曰:某日当有诸生二人,荷担问翳舍处者,幸为告之。”

  • 校曹

    参见“典校”。官名,东汉末年曹操置,三国魏、吴皆置,掌监督刺探军政大臣,为帝王耳目,校曹,又名“校事”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顗传》:“夫校事,吏民之仇也。先帝末年,虽有吕壹、钱钦,寻皆诛夷。以谢百姓,今

  • 保氏下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仿《周礼》保氏置,北周沿置。地官府师氏中大夫属官,掌规谏皇帝之任,下设保氏上士以佐其职。正四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保氏”。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有保氏下大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