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①官名。殷朝始置,掌管家务和家奴。西周、春秋沿置,为王室总管·掌王家内外事务,传达君王王后之命。后为官吏通称,百家之长称太宰或冢宰,卿大夫家臣之长称家宰,卿大夫采邑总管称邑宰,都邑长官如中都宰,以及膳宰、庖宰等。新莽始建国元年(后9)曾改县令、长曰宰。② 县令、知县之简称。


官名。1、商代始置,为奴隶主家总管,掌管家务和奴隶。西周沿置,掌王家内外事务;春秋时各诸侯也沿用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伊尹为宰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有宰食力,祭器衣服不假。”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仲弓为季氏宰。”

2、官吏的通称。如周代的冢宰、大宰、小宰等。见“周礼”。

3、县令与县长。王莽改县令长曰宰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

4、犹言“”。《后汉书·朱穆传》:“夫以韩、翟之操,为汉之名宰。”注:“天子以韩安国为国器,拜御史大夫,翟方进智能有余,天子甚重之。故言名宰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君

    汉魏时东方少数民族“韩濊”诸国“信鬼神,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,名之天君”。见《三国志·魏书·乌丸鲜卑东夷传》。

  • 小宰相

    侍中、给事黄门事郎的别称。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: “时政归门下,世谓侍中、黄门为小宰相。”

  • 噶布式显章京

    即“噶布什贤章京”。

  • 众议院院内委员会

   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。设委员长一人,理事一人或数人;委员,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设二十三人,七年(公元1918年)减为十五人。掌审查院内事项。

  • 五百主

    战国时期秦国统帅五百人军队的将官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 “五百主,短兵五十人。”武官名。战国时秦国军队编制,每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以统率之。

  • 四门学学生

    即“四门学生”。

  • 捧香恩例

    官制用语。宋朝外戚人仕途径之一。后妃亲属以恩例得官,称捧香恩例,简称捧香。捧香授官人为七色补官人之一,升转只能至训武郎,不得任知县、县令及监仓场等差遣。宋代外戚入仕的方式。后妃亲属以恩例得官,称为捧香

  • 大典礼

    礼部尚书之别称。

  • 刺奸

    新莽时曾置左右执法、刺奸。东汉大将军等将帅所统营部职吏有刺奸,掌监察执法。西晋太宰、相国府或置,为僚属诸曹之一,设掾、属主持。官名,汉置,掌罪法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置执法左右刺奸。”东汉大将军营部

  • 宣政大夫

    武阶官名。宋政和六年(公元1116年)置,秩正五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