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①周朝称拥有封土的各级统治者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乐》: “宜君宜王。”《仪礼·丧服》: “君,至尊也。”郑玄注: “天子,诸侯及卿、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”②战国时期对有采邑的公卿大夫的尊称,如“商君”、“武安君”、“春申君”等等。


1、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皇帝、国王、国君。《春秋·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”

2、封号名。战国时实行封君制,与郡县同时共存,“”只食封地租税,不占有其民。当时最有名的是齐国的孟尝君,赵国的平原君,魏国的信陵君,楚国的春申君。见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、平原君列传、信陵君列传、春申君列传》。秦时也有封君制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秦封之于商十五邑,号为商君。”《汉书·魏豹传》:“其兄魏咎,故魏时封为宁陵君。”秦汉间也杂以封君制。《汉书·英布传》:“陈胜之起也,布乃见番君。其众数千人。番君(吴芮)以女妻之。”“项梁闻陈涉死,立楚怀王,以布为当阳君。”《汉书·韩信传》:“赵王、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,聚兵井陉,号称二十万。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。”

3、自称,非封号。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(项)梁自号武信君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苏拉章京

    满语官名。汉译为“散骑郎”。清朝王公府属武职官员。

  • 虞部员外郎

    官名。唐宋工部设虞部,其长官称郎中,副长官称员外郎,掌山泽苑囿、场冶薪炭等事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工部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三·工部》,参看“虞部郎中”条。官名。为虞部郎中的副职,参见“虞部郎中”。

  • 定户籍大使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负责户籍的清定。《魏书·外戚传上》: “太和(477—499)中初立三长,以(闾)庄为定户籍大使,甚有时益。”

  • 崇政殿说书

    官名。北宋仁宗景祐元年(1034)置,员四人,掌为皇帝讲说经史。其后,凡官卑资浅者入侍讲筵,例除此职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定为从七品。南宋因之。官名。宋仁宗景祐元年正月始设此官。给皇帝

  • 贞人

    官名。即“卜”,见该条。

  • 太子右春坊谒者

    官名。北宋真宗天禧二年(1018)置为东宫属官,以左右监门副率兼。仁宗即位,遂省。

  • 监生

    ①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。为入仕途径之一。五代时已有此称。后唐制,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。初补时交束脩钱二千,及第后交光学钱一千。宋朝亦沿此称。明朝监生分举监、贡监、荫监、例监四种。凡以举人资格入监读书

  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

    官名。又名“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”。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之一种。同治四年(1865)始设。由内阁、各部院满汉堂官内特简,依原职品级入值办事。无定额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省。

  • 府州县的等级之一。(1) 县。唐为八等县的第四等,宋为七等县的第四等,三千户以上的县属之。(2) 州。唐为七等州的第四等,宋为八等州的第四等。(3) 府。宋制为七等府的第三等。参见“望”。

  • 牧司

    官名,掌管民政。《宋书·州郡志一》:“自夷狄乱华,司、冀、雍、涼、青、并、兗、豫、幽、平诸州一时沦没,遗民南渡,并侨置牧司,非旧土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