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八旗兵

八旗兵

清代驻防京师和各战略要地的军队。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,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(后改牛录章京, 即佐领),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(后改甲喇章京,即参领),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(即都统), 每一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(后改梅勒章京,即副都统),领兵七千五百人, 为一旗。在明万历三十四年(公元1606年)时,只有黄、白、红、蓝四旗; 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, 增至八旗,计有六十万人。以初设四旗为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,增设的四旗为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。所谓“镶”,是在原纯色旗的周围,再以别种颜色镶边。黄、白、蓝三色,均镶以红边,红色的镶以白边,合起来共为八旗。八旗有一定次序,以镶黄、正黄、正白为上三旗, 正红、镶白、镶红、正蓝、镶蓝为下五旗。并按方向定其位置,以镶黄、正白、镶白、正蓝四旗居左,为左翼;正黄、正红、镶红、镶蓝四旗居右,为右翼。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,而旗数不变。天聪九年(公元1635年),分设蒙古八旗, 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; 崇德七年(公元1642年)分设汉军八旗,兵二万四千零十人。以后佐领愈增,各旗也分设护军、前锋、骁骑等营伍。清朝统一全国后,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。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。郎卫侍卫帝室, 由上三旗(镶黄、正黄、正白)中挑选, 组成亲军, 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。兵卫之制,以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;不归都统指挥、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、护军营、健锐营、火器营,步军营。步军统领除统辖八旗步军外, 兼辖一部分绿营兵。此外,下五旗的亲军,属于各王公。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,还有虎枪营。总计京营兵额十余万人。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,共十七万七千余人,分由各地的将军、都统、城守尉统率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织枲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,北周冬官府司织下大夫织枲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航务大监

    海军同等官。北洋政府设置,其军阶为上校,掌理海军航务。

  • 十二道监察御史

    官名。明朝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。洪武十五年 (1382) 始于都察院下置浙江、河南、山东、北平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广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十二道监察御史,各道置监察御史三至五人,正九品。十七年,改正

  • 甲科

    选官考试之等级。始于汉武帝,时设五经博士,置弟子员,岁末考试,以成绩定为甲、乙、丙三科。平帝时,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。依选拔方法不同,又有射策甲科、明经甲科之别,皆得为郎。东汉沿之。顺帝时又增十人。唐

  • 官年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官员上报朝廷的年龄。宋朝布衣应举,多减岁数,以期及第后得攀高门为婚。若不幸潦倒场屋,得特奏名恩典,则年未及六十始许入仕,亦不得不预减岁数。公卿任子,欲早列仕籍,则多虚增岁数。以此,遂有所

  • 健锐营总统

    官名。清乾隆十四年,设健锐营,驻香山。主官为健锐营总统,掌左、右翼健锐营政令。《清史稿·职官四·健锐营》:“健锐营,掌印总统大臣一人。总统大臣无员限(王大臣兼任)。翼长、委署翼长、前锋参领各一人,副前

  • 计省

    宋朝三司别称。宋朝掌管国家财政的官署。《宋史·职官二·三司使》:“国初沿五代之制,置使以总国计,应四方贡赋之入,朝廷不预,一归三司。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号曰计省,位亚执政,目为计相。”

  • 录三十六曹

    即“录尚书事”。北魏前期尚书省分三十六曹,故名。《魏书·崔逞传》:“任以政事,录三十六曹。

  • 兴都留守司

    官署名。明嘉靖十八年(1539)于兴都置。兴都即湖北承天(今钟祥等七县),为明世宗父兴献王封国及陵寝显陵所在地。设留守一人,副留守一人,指挥同知二人,其属经历司,设经历、都事各一人,断事司,设断事、副

  • 开列

   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乃官缺补授方法之一。指官员升迁,奉旨由部开列名单题请而授官之例。清制,大学士、尚书、左都御史、侍郎、翰林院掌院学士、总督、巡抚、学政、布政使、按察使缺,各不俟开例具题,即奉特旨补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