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元丰改制

元丰改制

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)至五年的官制改革。宋初建官沿袭五代,三师、三公不常置,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,中书省、门下省列于皇城之外,又别置中书于禁中,是为政事堂,与枢密院对掌大政。天下财赋,内庭诸司,中外管库,皆隶三司。中书省但掌册文、覆奏、考帐; 门下省主乘舆八宝,朝会板位,流外考较,诸司附奏挟名而已; 尚书省仅掌集议、定谥及祠祭受誓戒等事。三省、六部、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,其正官皆不领本司之事,止叙位禄。给事中不封驳,中书舍人不草诏令,谏议大夫不规谏,起居郎不记注,司谏、正言非特旨不领谏职。别以差遣分治中外之事,以京朝官出领各种差遣。又置殿阁学士、待制、直阁及三馆诸职,以宠待文学之士。其任官之别,遂有官、职、差遣之分。神宗元丰三年,制定寄禄新格,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为新寄禄官。五年,废三司,依《唐六典》设三省、六部、二十四司及诸寺监,皆置正官为职事官,枢密院依旧。文、武散官皆罢,唯蕃兵、蕃官仍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修内司受给官

    官名。金置,属修内司,见该条。

  • 内阁总理

    官名。民国初沿用清制,有内阁总理一官。后改内阁为国务院,设国务总理。内阁总理,既相当清代的总理大臣,也相当后来的国务总理。北洋政府时期国务总理的通称。见“国务总理”。

  • 提举左八作司

    官署名。元置,掌出纳内府毡货,柳器等物。其官有提举、同提举、副提举等。见《元史·百官一·提举左八作司》。官署名。元置,秩正六品,隶工部。掌出纳内府毡货、柳器等物。设官同提举右八作司,参见该条。

  • 校司马

    武官名。掌领一校之兵的司马。“校”是秦汉将军所领兵分部的编制单位,相当于部。或由校尉率领,如秦代有左右校,由左右校尉统之;或由司马率领,如汉代有诸校司马,见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。

  • 太子骑官备身都将

    参见“太子骑官备身五职”。

  • 御营都统制

    武官名。设于御营使司,秉承御营使、副使的意旨统领军队。参见“御营使司”。

  • 参预朝政

    职衔名。隋、唐宰相职衔名义。《隋书·苏威传》: 拜纳言,炀帝嗣位,高颎等诛,坐免,“岁余,拜鲁郡太守。俄召还,参预朝政”,“后岁余,复为纳言”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上》:贞观元年(627)九月,“御史大夫

  • 督捕右理事官

    官名。清初督捕衙门之职官。顺治十一年(1654)设,满州、汉军各一人,后改满、汉各一人。掌督捕逃人事。康熙二年(1663)改隶兵部。三十八年,以督捕衙门并入刑部,遂裁。

  • 宪台职掌

    元称御史台为宪台, 《元史·刑法志·职制律》中记述其职掌为“饬官箴,稽吏课, 内秩郡祀, 外察行人,与闻军国奏仪,理达民庶冤辞,凡有司刑名,赋役、铨选、会计、调度、征收、营缮、鞫勘、审谳、勾稽及庶官廉

  • 掌节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,一说为周朝置。掌管各种符节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掌节,上士二人,中士四人,府二人,史四人,胥二人,徒二十人”,“掌守邦节而辨其用,以辅王命”,“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,以传辅之;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