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河
①即阳乐河。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。清光绪《畿辅通志》卷77:龙门河“源出龙门县(今赤城县西南龙关)西二十里娘子山北三里大龙王堂,水从地出数丈即伏至岩树下,汹涌薄,流数里又伏,至朱家营复出,乃东流为河,径县城南,亦名南河。……龙门河东西流,此横河所由名也”。
②即今四川芦山县东芦山河,为青衣江上源东支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芦山县:龙门河在“县东北五十里。有二源: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;一自徼外东流,经冷砧河,南流会于金鸡峡口,过鱼喜河、八步关、青源河,南流入于青衣江”。
①即阳乐河。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。清光绪《畿辅通志》卷77:龙门河“源出龙门县(今赤城县西南龙关)西二十里娘子山北三里大龙王堂,水从地出数丈即伏至岩树下,汹涌薄,流数里又伏,至朱家营复出,乃东流为河,径县城南,亦名南河。……龙门河东西流,此横河所由名也”。
②即今四川芦山县东芦山河,为青衣江上源东支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芦山县:龙门河在“县东北五十里。有二源: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;一自徼外东流,经冷砧河,南流会于金鸡峡口,过鱼喜河、八步关、青源河,南流入于青衣江”。
即子午岭。在今陕西黄陵县西,接甘肃正宁县界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 正义引《括地志》:“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。”《元和志》卷3真宁县:子午山“亦曰桥山。在县东八十里。黄帝陵在山上,即群臣葬衣冠
①1914年改太平县置,属四川东川道。治所即今四川万源市。民国《万源县志》卷1:“县东北有万顷池,邻邑之水,多源于此。应即定名为万源县。”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②1933年8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,治竹峪
清代内蒙古六盟中的西部二盟。即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。旧内蒙古六盟中伊克昭、乌兰察布二盟的合称。
即今河南南阳市西南三十四里冢头村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 11: 清同治四年(1865) 七月,捻军 “至冢头集” 与清军激战。
1940年6月由建瓯县析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水吉镇(今福建建阳市东水吉镇)。因县治在水吉镇,故名。1956年7月撤销,裁入建阳、建瓯、浦城三县。旧县名。1940年由建瓯县析置,治水吉镇(今福建建阳市东
北周改鲁阳郡置,治所在鲁山县(今河南鲁山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
在今四川安岳县北六十里八庙乡南卧佛沟。在长达四里的沟内崖间,布满摩岩石刻佛像,在半岩上刻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,长23米,头前刻 “卧佛” 字,上方有二十余躯造像,沟两侧岩壁上有一百三十九龛窟,造像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永州路置,属湖广行省(后为承宣布政使司)。治所在零陵县(今湖南永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祁阳县以南、东安县以东湘水及其支流潇水流域。1913年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永州路
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 “伊津河” 条下: “福齐河,亦在 (宁古塔) 城东南一千三百里。西北流入乌苏哩江。”
①北魏永安三年(530)置,属城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。东魏天平初废。②南朝梁置,属城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市东北。东魏为城阳郡治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纯义县。③南朝梁侨置,属岳安郡。治所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