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城

黄城

①俗称黄牛城。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西十二里,与斗城 (范蠡城) 相近。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:黄歇请封江东,楚考烈王许之。“春申君因城故吴墟,以自为都邑”。

②本赵邑,后属魏。在今山东冠县南十里。《史记·田敬仲世家》: 齐宣公四十三年 (前413),“伐晋,毁黄城”。又,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敬侯八年 (前379),“拔魏黄城”。肃侯十七年 (前333),“围魏黄,不克”。《战国策·齐五》: 苏秦建议齐、赵两军集魏之河北,“烧棘蒲,队黄城”。即此。

③春秋黄国都城。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弋阳县注应劭曰:“故黄国,今黄城是。” 《水经· 淮水注》: “柴水又东径黄城西。故弋阳县也,城内有二城,西即黄城也。”

④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敬侯八年 (前379),“拔魏黄城”。

⑤东汉末建。在今湖北黄陂县东。《元和志》 卷27黄陂县: “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,以此地当江汉之口,惧吴侵轶,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。因名黄城镇。” 北齐于此置南司州。南朝陈改置司州。北周改置黄州。

⑥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兴安县 “全义城” 条下: “ 《通志》: 县西五十里又有黄城。相传黄巢寇桂州,尝营垒于此。”


(1)古邑名。(1)战国赵邑。在今山东省冠县南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齐宣公四十三年(前413年),齐“伐晋,毁黄城,围阳狐”,即此。(2)战国魏邑。即黄,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肃侯十七年(前333年),赵“围魏黄,不克”;《战国策》:苏秦说齐赵袭魏之河北,“烧棘蒲,坠黄城”。皆即此。(2)古地名。即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内黄集村。金天兴元年(1232年)元兵攻汴京,金哀宗完颜守绪出奔于此。(3)区片名。在山东省龙口市中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6.2万。原黄县和龙口市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北齐天宝七年(556年)黄县城由黄城集移此。1986年起为龙口市治。明崇祯年间,县城分东北隅、东南隅、西北隅、西南隅四区。1945年东南隅和西南隅并为一村,因中间有“凤仪门”,取名凤仪村。有纸箱、彩印、自行车配件、减速机、装潢、电焊条、起重机等厂及建筑公司。烟汕、黄水、牟黄公路纵横贯穿镇境。城南部建有龙口革命烈士陵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窝卜

    在今四川冕宁县西北窝堡乡。清康熙四十九年 (1710) 置窝卜土百户。

  • 武侯庙

    ①亦称武侯祠或昭烈庙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区南武侯祠大街北侧。为祭祀诸葛亮的庙宇。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。亦为祭祀诸葛亮之庙宇。唐杜甫 《武侯庙》 诗: “遗庙丹青落,空山草木长。”清钱谦益笺注: “武侯庙,《

  • 朔果克湖

    亦作索廓克鄂模。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北之嘎顺诺尔 (居延海)。清齐召南 《水道提纲》 卷5: 山丹水 “又西北有昆都伦水自东北来注之,又北为二巨泽: 西北曰索廓克鄂模,池周九十里; 其东北曰索博鄂模,

  • 渔梁山

   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鱼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建宁府浦城县引 《旧志》 云,“天下十大名山,鱼梁其一也。其水南流为建溪,北流为信溪。里人多堰水养鱼,故名。地甚寒,谚云: ‘无衣无裳,莫过鱼梁’”。古山名。

  • 宝兴镇

    即佛山镇。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2: 佛山县有宝兴镇。在重庆市大足县南部。面积49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地宝兴场,人口600。清光绪年间建场,以两侧有山似元宝,

  • 大九州

    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一种地理学说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(邹衍)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,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。中国名曰赤县神州。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,禹之序九州是也,不得为州数。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,

  • 威武堡

    ①明万历时置,属宁夏中卫。即今宁夏中宁县东恩和乡。清乾隆十一年 (1746) 改为恩和堡。②即今陕西横山县西南四十里威武乡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二》: 威武堡 “地名响铃塔。明成化五年,巡抚王锐置堡,城

  • 千万贯长官司

    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)置,属雷波卫。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千万贯乡。雍正六年(1728)改为土千总。

  • 涂水

    ①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涂河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 涂水 “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,西南经萝蘑亭南,与蒋谷水合,……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榆次县: 涂水 “有二,一曰大涂水,

  • 开林山

    一作阙林山。在今湖北谷城县北四县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筑阳侯国注引《荆州记》曰:“县北四里有开林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