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陕西商南县东富水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在今湖南江永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永明县: 遨水 “源出广西富川县之木马山,流经县界,东流注于湘水”。
唐天宝元年(742)改巩州置,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罗渡苗族乡(罗星渡场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南部地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巩州。唐天宝初改巩州置,治今四川省珙县南罗星渡。属戎州。乾元初复改为巩州。
亦名丫髻山。在今广东阳山县西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:阳山县有阳岩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2连州:阳岩山“在阳山县西十二里。《旧经》云, 日出光照此山,因名”。
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改火山军置,治所在河曲县(今山西河曲县东南),后改隩州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火山军置,治河曲县(今山西河曲县南旧县)。属河东北路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河曲县一带地。后改
唐武德元年(618)置,属共州。治所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。四年(621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析共城县置,治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南。属共州。四年废。
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之绵远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绵竹县: “紫岩山,绵水所出。东至新都北入雒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31绵竹县: “绵水出县西北紫岩山。《蜀都赋》 ‘浸以绵、洛’ 谓此水也。蜀人称郫、繁曰膏
在今江西宜丰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7瑞州:石台山“在新昌县南二十里。中有清凉禅院,东坡栾城尝游焉,有诗赠长老问公”。
元置,属定元府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里(一说在罗甸县东北)。后废。
全称栖霞寺舍利塔。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栖霞寺东侧。建于隋仁寿元年 (601),但从塔上浮雕看,为南唐重修的遗物。塔八面五层,高约15米,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,仿木结构。底座是宽敞的台基,台基上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