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湖山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北,与安徽休宁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》: 高湖山 “在婺源县北一百里,界接休宁,与浙源山相连。前有湖宽六七亩,四时不涸。从山后上,即摩天岭。有水北入浙溪”。
在江西省婺源县东北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处。主峰海拔 1116.6 米。峰有一湖,四面壁立,广约3亩,终年积水,因名。主峰上有观日台,台下有一石狮,狮首有两个岩洞,似石狮双目,常年涌泉。山中有铁瓦禅寺遗址和听风石。宋代汪铭燕诗云:“晴峦界断半天秋,雾锁山腰白浪浮。无数小峰时出没,湖光万顷点轻鸥。”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北,与安徽休宁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》: 高湖山 “在婺源县北一百里,界接休宁,与浙源山相连。前有湖宽六七亩,四时不涸。从山后上,即摩天岭。有水北入浙溪”。
在江西省婺源县东北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处。主峰海拔 1116.6 米。峰有一湖,四面壁立,广约3亩,终年积水,因名。主峰上有观日台,台下有一石狮,狮首有两个岩洞,似石狮双目,常年涌泉。山中有铁瓦禅寺遗址和听风石。宋代汪铭燕诗云:“晴峦界断半天秋,雾锁山腰白浪浮。无数小峰时出没,湖光万顷点轻鸥。”
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苏米图敖包。《清一统志·鄂尔多斯》: 特默图池 “在右翼中旗南一百十里”。
古道路名。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交通线。隋开皇五年(585),率益、汉二州兵所开,是在秦汉五尺道基础上建成。以石门山为名。自今四川宜宾市南行,经高县、筠连、云南盐津、昭通、宣威,南抵曲靖。
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)筑土城,在今福建诏安县东。
解放战争时期在粤中地区的革命游击区。范围包括广东新会、鹤山、高明、高要、开平、恩平、阳江、阳春及新兴、罗定等地。1922年建立共青团和共产党支部。1944年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。1949年8月成立粤
在今陕西扶风县西七里伏波村。墓前有清刻“汉伏波将军墓”碑一通。
清置,属长春府。在今吉林农安县南万宝山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长春府官商路:“北:万宝山镇达农安。”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中西部。面积283.5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爱国村,人口5310。193
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嵩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海澄县 “云盖山” 条下: “南宋末少帝浮舟海上,遇诞辰,群臣构行殿,嵩呼行礼,故屿以嵩名。”明洪武二十一年 (1388) 移濠门巡司于此。1911年建
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。《山海经· 中山经 ·中次四经》: “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金。甘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洛。” 《水经·洛水注》: 鹿蹄之山,“其山阴则峻绝百仞,阳则原阜隆平,甘水发于东
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四里红梅公园内。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(1008—1016),后遭兵火。元元贞元年(1295)重建,改名飞霞楼。明复称红梅阁。今阁为清建。
十六国后赵石虎之陵墓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。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: “始葬季龙,号其陵为显原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