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陕县

陕县

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。西汉属弘农郡。东汉属恒农郡。西晋属弘农郡。北魏为弘农郡治。后改为北陕县。北周复改为陕县,为崤郡治。隋开皇初为陕州治。大业三年(607) 改属河南郡。义宁元年 (617) 为弘农郡治。唐为陕州治。元属河南府路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省入陕州。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,属河南豫西道,寻属河洛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60 年撤销陕县,并入三门峡市。1962年复置陕县,移治今三门峡市。


在河南省西部、黄河南岸,北临山西省。属三门峡市。面积 1763 平方千米。人口34.3万。辖4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。西周时周、召二公以陕原(即陕陌)为界分陕而治,故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河南府陕州:陕原“在州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括地志》:周、召分陕,不因城名,从原而界也”。战国为陕邑,先后属魏、韩、秦。秦置陕县(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),属三川郡。汉属弘农郡。三国魏、西晋因之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置陕州,治陕县,十八年废。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。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,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废。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,周明帝复置陕州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废陕州,陕县属河南郡;义宁元年(617年)于陕县置弘农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弘农郡为陕州,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陕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陕州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废陕县入陕州,属河南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升为陕州直隶州。1913年废陕州为陕县,属豫西道。1914年属河洛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陕州专区驻地。1952年属洛阳专区。1960年废陕县入三门峡市。1962年复置陕县,移治今址。1969年属洛阳地区,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。地处崤山山地、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,黄河流经北部边缘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烟叶为主。矿产有煤、石膏、铝土、重晶石等。工业有冶金、建材、煤炭、化工、电器等。陇海铁路、连霍高速公路和209、310国道及三洛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温塘摩崖造像、达摩塔、安国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芒稻河

    在今江苏江都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扬州府:“芒稻河在府东三十里。《志》云,邵伯南五里有金家湾,为南通芒稻之径,泄运堤以西诸湖之水,东南流经湾头,东绝运盐河,而输之芒稻河,由河以泄于江。万历二十三年,

  • 河苍烽

    一作阿苍烽。唐筑,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。唐杜祐 《通典》 卷174敦煌郡: “西北到河苍烽二百四十二里,与废寿昌县分界。” 《沙州都督府图经》: “古阿苍城,周回一百八十步,右在州西北二百四十二里,俗号

  • 马蹬郡

    西魏置,属开州。治所在汉兴县(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坝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地。北周改为周安郡。

  • 白米堰

    ①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萧县“朱珊泊”条下:白米堰“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,导流西北,为灌溉之利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“白米泉源出白米山,西北流迂回二十里,入县南五里之双桥

  • 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卡伦

    清雍正五年(1727)设,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北。因山得名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卷4《地理志·山川》 室韦县:巴雅思呼朗图温都尔山“蒙古语,有去皮虎高山也。县西南百八十里,即巴彦珠鲁克山最高

  • 塞西口

    即云内口。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。明初置塞西巡司于此。为戍守要地。

  • 峣关

    即今陕西商州市西北牧护关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 秦二世三年 (前207),沛公攻武关入秦,“子婴诛灭赵高,遣将将兵距峣关……沛公引兵绕峣关,逾蒉山,击秦军,大破蓝田南”。北周武成元年(559) 移置青泥

  • 养阴里

    在今河南宝丰县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颍川郡襄县 “有养阴里”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古养水“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冈下,……又东径沙亭南,故养阴里也”。

  • 独流北寨

    北宋置,属乾宁军。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北十八里,南运河西岸独流镇。即今天津市静海县北独流镇。北宋时为乾宁军所领六寨之一。

  • 金口河

    金为通京师漕运而凿,在今北京市西石景山北麓引永定河入潞水 (北运河)。《金史· 河渠志》: 大定十一年 (1171),“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,而东至通州之北,入潞水,……及渠成,以地势高峻,水性浑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