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松山
①即今浙江松阳县西北四十五里牛头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松阳县:长岭山“吴越时以此山名县,俗名牛头山”。
②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,为龙泉山中段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8简州:“《志》云: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为州斧扆,界内诸山,皆发脉于此。长松寺本蚕丛庙址。开元中,马祖行空和尚乃建寺,明皇召对,赐额长松衍庆寺。又赐名香,为亭以贮之,曰御香亭。宋赐名嘉福寺,今名灵峰。”
③在今云南晋宁县西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:长松山“在昆阳州西五里。其上多松”。
①即今浙江松阳县西北四十五里牛头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松阳县:长岭山“吴越时以此山名县,俗名牛头山”。
②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,为龙泉山中段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8简州:“《志》云: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为州斧扆,界内诸山,皆发脉于此。长松寺本蚕丛庙址。开元中,马祖行空和尚乃建寺,明皇召对,赐额长松衍庆寺。又赐名香,为亭以贮之,曰御香亭。宋赐名嘉福寺,今名灵峰。”
③在今云南晋宁县西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:长松山“在昆阳州西五里。其上多松”。
北宋置,属宣城县。即今安徽宣州市北七十里水阳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9宁国府:水阳镇,“南唐始曰水阳渡,受给圩户租米,后因为镇”。句溪北流至此,东受高淳诸湖分流之水,以此得名水阳江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在安徽省
明洪武二年(1369)并广东道宣慰司、海南海北道宣慰司置,治所在广州府(今广东广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、海南二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钦州、防城港、北海等市地。九年(1376)改置广东布政使司。明洪武二
一名楚旺镇。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楚旺镇。明嘉靖 《内黄县志》 卷1 《乡镇》: “楚王镇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”
即今广西兴安县东北湘江西岸界首镇。旧属全州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全州图: 西南有界首。因与兴安县互界,因名。民国 《全县志》 卷1:“界首市水通湘江,陆通兴、全,干线所经,商务较他市为盛。”
在今湖北崇阳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66鄂州:龙头岩“在崇阳县东十五里。岩北有泉,滚滚迸溢,流数十丈,石激之声闻百步,萦纡三十里,溉田十万顷”。
春秋时鲁邑。有二: (1) 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。亦称西郓。《春秋》: 成公四年 (前 587),“冬,城郓”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六年 (前575),“九月,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。公还,待于郓”。杜注
即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。镇跨永宁河两岸。旧属纳溪县,河东为旧纳溪县城,河西旧名通裕场,亦名安富街。清嘉庆《纳溪县志》卷1:“通裕场在县小河西,即古纳溪递运所,俗名所街,知县石峰更名安富街,为泸渝上游
西汉高祖十一年 (前196) 改东垣县置,属常山郡。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。武帝元鼎四年 (前113) 为真定国治。东汉属常山国。三国魏、晋为常山郡治。北魏属常山郡。隋为恒山郡治。唐武德四年 (62
又称郯。春秋鲁邑,在今山东兖州市西。《春秋》: 定公三年 (前507),“冬,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”。古邑名。又作郯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兖州市西。《春秋》定公三年(前507年):“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
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设巡司于此。九年 (1376) 为江浦县治。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(今江苏江浦县),仍设巡司于此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。清设浦口营都司,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