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元寺
南朝梁建。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区西北隅。唐韦应物有 《登重元寺阁》 诗。《清一统志 · 苏州府》: 承天能仁寺,“梁卫尉卿陆僧瓒舍宅置。初名广德重元寺,宣和中改今额。《府志》: 元末张士诚据以为宫,明洪武初复为寺”。后改为能仁寺。
南朝梁建,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区西北隅。北宋宣和中改名承天能仁寺。元末张士诚曾据以为宫,明洪武初复为寺。
南朝梁建。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区西北隅。唐韦应物有 《登重元寺阁》 诗。《清一统志 · 苏州府》: 承天能仁寺,“梁卫尉卿陆僧瓒舍宅置。初名广德重元寺,宣和中改今额。《府志》: 元末张士诚据以为宫,明洪武初复为寺”。后改为能仁寺。
南朝梁建,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区西北隅。北宋宣和中改名承天能仁寺。元末张士诚曾据以为宫,明洪武初复为寺。
①北宋雍熙四年 (987) 改下博县置,为深州治。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三十里。明洪武三年 (1370) 废。②元大德九年 (1305) 置,为静安路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北鄂伦苏木古
又名运山城、营山城、天生城。南宋末建,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寨。《清一统志·顺庆府二》 “相如故县”引《元一统志》:“宋淳祐三年,四川制置使余玠,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县界,旁有云山,近去嘉陵江
长江夹河名。江水在今安徽芜湖市北东梁山南大信港酾为夹河,北经当涂县西,至马鞍山市西南采石与主流合流,古称大信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5太平府:大信河“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。江自天门山南酾为夹河曰大信,下达采
又名新镇河、清溪河。即今四川马边、沐川、犍为等县境之马边河。民国常隆庆《雷马峨屏调查记》:马边河“发源大凉山中,经洼海流出河口,观菩而至马边,即可分段通航。更四十里至黄冈,又一百二十四里至清水溪为犍为
北宋至道三年 (997) 分荆湖路南部置,简称湖南路。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、益阳、安化、洞口、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、灌水流域。元废。简称湖南路。北宋初置。雍熙二
在今甘肃岷县东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0岷州卫:冷落山,“盛夏阴晦即雨雪,因名。今有冷落山寨,为官军戍守处”。
①即今浙江宁波市城区月湖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宁波府“日湖”条下:“(府)治西南又有月湖,周七百三十丈。”原曾有大、小二湖,拆明州之“明”而名日、月二湖,今日湖已堙。月湖中尝有十洲胜景,今辟为公园。②在
①西汉置,属左冯翊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鄜城村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 “ (秦) 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,其口止于鄜衍。文公问史敦,敦曰: 此上帝之征,君其祠之。于是作鄜畤。” 县以此名。东汉废。②19
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小西坪山下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2荣经县: 雄边寨 “在县西北。中有讲武堂,宋淳熙间创屯营于此”。
一名甑山。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,汉水南岸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吴伐楚,楚子常“乃济汉而陈, 自小别至于大别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川县:小别山“县南十里。山形如甑,亦名甑山”。古山名。见“甑山”。或以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