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即邘。商、周封国。金文作噩。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。《史记· 殷本纪》: “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” 裴骃 《集解》 引徐广曰: “一作邘,音于。野王县有邘城。” 周武王灭殷,封子邘叔于此。

②西周初为唐叔虞都邑,故址在今山西乡宁县南一里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 集解引 《世本》 曰: 唐叔虞 “居鄂”,即此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 “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,纳诸鄂,晋人谓之鄂侯。”

③西周时楚地,即今湖北鄂州市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 周夷王时,楚熊渠 “伐庸、杨粤,至于鄂。”乃立 “中子红为鄂王”。战国时为楚之封邑。《说苑·善说》: 楚庄辛谓襄成君曰,“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”。鄂,即子皙之封邑。近年发现楚怀王时鄂君启节遗物。秦置鄂县。

④湖北省简称。清康熙三年 (1664) 置湖北省,省会在武昌 (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)。因武昌自隋以后为鄂州治所,故名。


(1)古国名。商代方国。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北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”(2)西周楚封国。在今湖北省鄂州市。公元前9世纪初,楚国熊渠封次子红为鄂王于此。战国时为楚鄂君之子晳的封邑。秦置县。(3)在今山西省乡宁县。西周初封唐叔虞于晋,曾移都于此。《世本》:“唐叔虞居鄂。”春秋为晋邑。《左传》隐公六年(前717年):晋大夫嘉父,“逆晋侯于随,纳诸鄂,晋人谓之鄂侯”,即此。一说即唐邑。(4)湖北省的简称。因清代省会武昌为隋以后的鄂州治而得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奉先寺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三十里龙门山南端。唐高宗初年开凿,至上元二年 (675) 完工,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而雄伟的石窟群像。卢舍那佛高17.14米。是唐代雕像艺术珍品。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龙门山(西山)南端。唐

  • 龙尾关

    即今下关。在云南大理市区西洱河北岸的旧城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大理府:“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,亦曰下关。城有三门,皆控点苍、洱海之险,为拒守要地。”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龙尾关“当洱之尾,一名河尾关”。

  • 昌江山

    在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69岳州: 昌江山,“ 《皇朝郡县志》 云: 在平江县境。有仙人艾君居之,有石坛、美蓉池、金线洞、飞仙石、温泉。山有别出凡五: 曰天岳,曰雷台,曰雷公,曰天柱,曰

  • 王甫营

    在今天津市宝坻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宝坻县:王甫营,“官军巡戍处”。

  • 杨家穴

    在今湖北黄梅县东南长江边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梅县:杨家穴“在县东南百二十里,滨大江。亦有河泊所”。

  • 急多飓遮城

   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 火寻国 “其君治急多飓遮城”。

  • 度支步

    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北。《水经·赣水注》:“赣水北出,际西北历度支步,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。步即水渚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二》: 度支步 “在新建县西北…… 《县志》,度支步在县西北五里”。

  • 托吾儿河

    即他鲁河。今嫩江支流洮儿河。元代作托吾儿河。

  • 任村

    即今河南林州市北任村镇。民国《林县志》卷1《乡镇》:“任村,距城五十里。”有“市集”。

  • 神堆

    又名黄瓜堆、黄花堆。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景福元年 (892),李克用北巡,闻李匡威等将兵八万寇云州,“克用潜入新城,伏兵于神堆,擒吐谷浑逻骑三百,匡威等大惊”。即此。又称黄花堆。在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