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西周国名。曼姓。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。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及武王克商, ……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。”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。

②春秋蔡邑。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邓店。《春秋》:桓公二年(前710),“蔡侯、郑伯会于邓”。杜注:“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。”

③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西南部汶河以南、运河以北地区(清兖州府境)。《左传》:隐公十年(前713),“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。癸丑,盟于邓”。杜注:“鲁地。”

④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十六年(前291),“左更错取轵及邓”。《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。”又,《水经·湛水注》:“湛水又东南径邓,南流注于河,故河济有邓津之名。”


(1)西周国名,曼姓,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。《春秋大事表》等误以为在今河南邓州市。《国语·郑语》:周幽王时史伯曰:“当成周者,南有荆蛮、申、吕、应、邓、陈、蔡、随、唐。”春秋时灭于楚。《左传》庄公十六年(前678年):“楚复伐邓,灭之。”秦置县。(2)古邑名。(1)春秋鲁邑,确地无考,当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。《左传》隐公十年(前713年),“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,盟于邓”,即此。(2)春秋蔡邑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。《左传》桓公二年(前710年):“蔡侯、郑伯会谋于邓。”即此。(3)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十六年(前291年),“左更错取轵及邓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闲原

    即闲田。在今山西平陆县西。唐杜佑《通典·州郡七》 陕州平陆县:“有闲原,即虞芮之人让畔处。”

  • 龙家务社

    在今北京市平谷县境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平谷县:龙家务社“在县境,《屯政考》:县有水峪寺龙家务庄,旧有耕屯处”。

  • 湖头镇

    即今浙江龙游县东三十里湖镇。明置湖头镇巡司于此。(1)在福建省安溪县东北部。面积101平方千米。人口7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湖头,人口1.6万。因四面环山,形似大湖,古称阆湖。宋朱熹改为今名。1949年

  • 马百户屯

    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武清县:马百户屯“为往来孔道”。

  • 普宁寺

   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。清乾隆二十年 (1755) 建。据乾隆御制 《普宁寺碑记》 载,是年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发动的武装叛乱,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,决定依西藏

  • 黄官岭

    一作黄关岭。即今陕西南郑县西南岭镇。清设巡司于此。民国改为县佐。

  • 一作庞。在今湖南衡阳市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 “复雠、庞、长沙,楚之粟也。” 《集解》: 徐广曰: 庞一作宠。《正义》 其地以为 “近长沙、潭、衡之境”。即“庞(1)”。

  • 商水县

    北宋建隆元年 (960) 改溵水县置,属陈州。治所即今河南商水县。明洪武初废。四年(1371) 复置。清属陈州府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在河南省东部、沙颍南岸。属周口市。面积131

  • 唐堤

    在今河北任丘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任丘县: 唐堤 “高阜绵延凡十余里,以障水患,盖亦以唐河而名”。又 《清一统志 · 河间府二》:唐堤 “自赵哥庄抵大务四十余里。宋县令唐介所筑”。

  • 偃朱城

    在今河南范县南,西距濮城镇二十五里。《孟子·万章》: “尧崩,三年之丧毕,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。”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 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云: “又有郾朱故城,在 (鄄城) 县西北十五里。” 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