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定镇
隋置,为辽东郡治。治所在今辽宁新民市东北辽滨塔村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大业八年 (612) 征高丽,“唯于辽水西拔高丽武厉逻,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已”; 唐贞观十九年 (645) 伐高丽,“ (李) 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”。皆此。
古镇名。隋置,即今辽宁省新民市北高台子。一说今新民市东北辽滨塔。《隋书·高丽传》:大业七年(611年)伐高丽,“是行也,唯于辽水西拔贼武厉逻,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还”;《资治通鉴》: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征高丽,“李世勣自通定济辽水”。皆即此。后废。
隋置,为辽东郡治。治所在今辽宁新民市东北辽滨塔村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大业八年 (612) 征高丽,“唯于辽水西拔高丽武厉逻,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已”; 唐贞观十九年 (645) 伐高丽,“ (李) 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”。皆此。
古镇名。隋置,即今辽宁省新民市北高台子。一说今新民市东北辽滨塔。《隋书·高丽传》:大业七年(611年)伐高丽,“是行也,唯于辽水西拔贼武厉逻,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还”;《资治通鉴》: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征高丽,“李世勣自通定济辽水”。皆即此。后废。
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)置,属永定卫。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二十六里大溶溪镇。清属永定县,后废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置,治今湖南省张家界市,永乐初徙治今张家界市西南大庸所。属永定卫。清康熙
即今安徽歙县西十里郑村镇。清乾隆 《歙县志》 卷1 《都鄙》 有郑村。
在今广西藤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藤县:白藤岭在“县西南百里。峻拔侵云,路通容县。多产白藤,县以此名”。
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北峨眉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邵武府泰宁县: 峨眉峰 “在县北五十里。周围数十里,高数千丈。类蜀之峨眉”,故名。在福建省泰宁县西北部。属杉岭。由凝灰岩、安山岩构成。西北—东南走向。主峰海
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南良光镇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卷10化州:良光在“州南四十里”。
即今湖南岳阳县 (荣家湾) 北二十五里麻塘镇。明隆庆 《岳州府志》 有蔴塘。
在今江苏丹徒县东。该地发现西周墓,出土西周铜器 《宜矦矢簋》,有长达一百二十六字的铭文。
在今山东高密市北。《水经·胶水注》:“胶水之左为泽渚,东北百许里谓之夷安潭,潭周四十里,亦潍水枝津之所注也。”《元和志》卷11高密县:“夷安泽,在县北二十里,周回四十里,多麋鹿蒲苇。”元于钦《齐乘》卷
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南七十二里杨洚镇。清光绪《续修京山县志》卷16《变乱》:同治六年(1867)四月,提督鲍超击捻军,“大胜于杨家洚”。
明代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。元代译称纳里速,宣政院在西藏地方置乌思藏纳里速宣慰使司。明代撤宣政院建制,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以管理前、后藏地区; 洪武六年 (1373) 遣使往阿里招降,八年 (1375) 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