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观音山

观音山

①亦名佛山。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卷2:佛山县“佛山镇有观音山,故名”。又卷4:观音山在“(乌云)县东南百四十里,位扎伊河北岸。多金矿”。

②一名惠山。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。元《至顺镇江志》卷7:观音山“在(丹阳)县东三里漕渠东岸”。

③即支硎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8:支硎山“东址有观音寺,故又云观音山”。

④在今江苏南京市北观音门外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县:观音山“滨大江,西引幕府诸山,东连临沂、衡阳诸山,形如绣错, 皆悬崖峭壁,共捍大江,真天设之险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一》:观音山“有石临瞰江水,形如飞燕,曰燕子矶”。清康熙、乾隆皇帝南巡屡幸此。

⑤在今江西崇义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6南安军:观音山“在上犹。昔有人登山不能,乃讽观音号,恍惚若有白衣人掖之至山趾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崇义县:观音山“在县南十里。山势峭峻,登者股慄”。

⑥在今台湾省高雄县东北。清康熙间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卷1:观音山“在阿猴林之西北、小冈山之东南。其山生成五片,中一座尖秀,形象如佛,故名曰观音山”。

⑦即今广东佛冈县东北苦茶山,接新丰县界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观音山“在英德县东南九十里,接从化县界。高峰卓绝,林木阴翳,中有紫竹,下有龙潭,瀑布飞空,名白水,盖即沱水所出之茗茶山也”。

⑧即越秀山。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越秀山“明永乐初,指挥使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, 山半建半山亭,俗呼为观音山”。

⑨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镇远县:“东有观音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镇远县:观音山在“府东十里。岩石错立,俗名观音岩。《志》云,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,岩高数十丈,屹立江上。下有石洞,可据船而入,称为幽胜”。

⑩又名方丈山。在今云南鹤庆县南百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鹤庆军民府:方丈山“巍峨峻拔。山半有洞,曰太极洞。中有池, 曰金龙潭,深不可测。一名观音山”。

(11)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:观音山“山顶有泉。今名水井山。其南有岩泉山”。

(12)在今云南鹤庆县西。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。

(13)在今宁夏中卫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2宁夏中卫:观音山“在卫北五十里,山有观音洞”。


(1)山名。(1)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、蜀岗东峰上。是隋代迷楼的遗址,宋为摘星寺,明是功德林,亦称功德山。上有山门、殿宇、楼堂等,内供观音像,因名。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,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。现存大部分为晚清及以后的建筑。(2)在湖南省衡阳县西南,与衡南、祁东二县交界处。山体似观音盘座,故名。主峰海拔741.3米。由变质岩与花岗岩构成。矿产有重晶石、铁、锡等。林木繁茂。有五代周建筑王马寨隘口,扼两衡要道,古称天险。(3)在云南省昆明市南滇池西岸。海拔 2040 米。山临浩池,孤峰突兀,有“小南海”、“小普陀”之称。山巅建寺,原为土主庙,供奉大黑天神。明成化间,黔国公沐琮命建观音殿,遂得名观音寺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,僧人悟真募建后殿,次年增建伽蓝殿,时游人日增,成为佛教胜地。现存建筑有明隆庆年间建“小南海”牌坊一座,清代所建七级砖塔及观音寺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等建筑。(4)又称八里坌山。在台湾省台北县淡水河口南侧。以山有八面得名。台湾著名火山体之一。海拔612米。山顶西北侧有深邃的小火口湖。据旧志记载,因山峰屹立,如菩萨端坐,故有“观音”之名。其南海拔310米处有凌云禅寺。山间春日多桃花,附近有岩洞。为游览地。(5)越秀山的俗称。(2)岛名。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中部、衢山(岛)西南。属岱山县。据传古代僧人觉梵见此峰峦奇秀,登顶俯视大海,遂建观音殿(已废),山以寺得名。为浙东天台山脉入海尾闾。海拔314.4米,为岱山县最高峰。主要由凝灰岩构成。坡陡,山峦林木茂盛,多黑松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枋口堰

   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。秦时以枋木为门,以备蓄泄,故名枋口。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,垒石结以为门,溉田甚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孟州济源县: “有枋口堰,大和五年,节度使温造浚古渠,

  • 红土坡

   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永宁县:红土坡“在县东北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平洋山

    在今江西广丰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永丰县:平洋山“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旧有坑曰平洋坑,出银矿。其地去仙霞十五里而近浙、闽,诸盗常窥伺焉”。明时设兵戍守。古山名。在今江西省广丰县东。旧有平洋坑,地

  • 大托山

    在今广东斗门县北。清雍正时建炮台于此。

  • 半壁店堡

    明嘉靖中修筑,即今河北赤城县北半壁店。

  • 闽侯县

    1913年3月由闽县、侯官两县合并置,取两县首字为名。为福建省会。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。其后为闽海道治。1928年直属福建省。1944年改名林森县。1933年11 月,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在福州城

  • 夹沟驿

    明洪武初置,即今安徽宿州市北六十里夹沟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宿州“第城驿”条下:“州北六十里,又有夹沟驿,则北出徐州之道。”即今安徽省宿州市北夹沟。明洪武初置驿丞于此。

  • 奥南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为南薇滩东侧的暗沙。水深约8米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阿利那滩。1947年改名奥南暗沙。

  • 停口镇

    一作亭口镇。金置,属宜禄县。即今陕西长武县东南四十里亭口乡。古镇名。即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南亭口。金时属宜禄县。

  • 怀庆府

    明洪武元年(1368)改怀庆路置,治所在河内县(今河南沁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修武、武陟二县以西,黄河以北地。清又增领今原阳县地。1913年废。明改怀庆路置,治河内县(今河南沁阳市)。属河南分省。后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