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莱芜县

莱芜县

①西汉置,属泰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南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城子村。西晋废。《水经·淄水注》: 淄水 “东北流径莱芜谷,屈而西北流,径其县故城南。《从征记》 曰: 城在莱芜谷……旧说云: 齐灵公灭莱,莱民播流此谷,邑落荒芜,故曰莱芜”。

②唐长安四年 (704) 置,属兖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八十里文字城。《元和志》 卷10莱芜县: “齐灵公灭莱,莱人流播此谷,邑落荒芜,故曰莱芜。” 元和十五年 (820) 省入乾封县。大和元年(827) 复置。北宋属袭庆府。金改属泰安州,移治今莱芜市。明洪武初属济南府,二年 (1369) 改属泰安州。清属泰安府。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。1925年改属泰安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47年初在此发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部之莱芜战役。1983年改设莱芜市。


(1)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城子村。相传春秋齐灵公灭莱,莱民流播此谷,邑落荒芜,故曰莱芜。属泰山郡。晋不改。南朝宋废。(2)古旧县名。武周长安四年(704年)置,治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南文字村。属兖州。后废。寻复置。北宋末属袭庆府。金移治今市。金、元、明属泰安州,清属泰安府。抗日战争期间曾分设莱芜、博莱、新甫三县。1983年撤销,改设莱芜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杏林镇

    在今陕西扶风县东二十五里杏林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扶风县:杏林镇“其地多杏,亦曰杏林古驿”。(1)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北部。面积52.2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曾营。因杏林村得名。1957年由

  • 水底藔

   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南枋藔乡东北三里水底藔。旧为水底藔塘,置汛于此,设外委驻守。

  • 长清县

    ①隋开皇十四年(594)置,属济州。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0长清县:“因清水(即今黄河)为名。”大业初属济北郡。唐属齐州。北宋属济南府,至道二年(996)徙刺榆店,即今长清县治。

  • 龙泉银场

    北宋置,属沙县。即今福建沙县东南龙泉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南剑州沙县及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南剑州沙县,皆有龙泉银场。在今福建省沙县东南。北宋属沙县。

  • 林光宫

    秦二世胡亥建,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上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2: 甘泉宫,“ 《关辅记》 曰:林光宫,一曰甘泉宫,秦所造,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,宫以山为名。宫周匝十余里。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,周十九里”。

  • 永州府

    明洪武元年(1368)改永州路置,属湖广行省(后为承宣布政使司)。治所在零陵县(今湖南永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祁阳县以南、东安县以东湘水及其支流潇水流域。1913年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永州路

  • 唐纠山

    即路山。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。《水经·资水》: “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。” 郦道元注: “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纠山,盖路山之别名也。”

  • 都掌

    元、明称今四川兴文县境之苗族为都掌,亦称大坝都掌。所居地区为都掌地。元置戎州,明降为县,后改为兴文县。

  • 乐光县

    唐贞观中置,属芝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南隆光村。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中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南龙光。属芝州。北宋废。

  • 者岛山

    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恩乐镇北。《清一统志·镇沅州》 引 《云南通志》: “者乐甸司治在其上。峰峦耸秀,为司治后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