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箐山
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洪雅县:竹箐山“上多竹,蒙茸茂密。昔人以甃梯磴,盘折而上。宋尝置关于其巅,设巡检司,后废。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”。
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洪雅县:竹箐山“上多竹,蒙茸茂密。昔人以甃梯磴,盘折而上。宋尝置关于其巅,设巡检司,后废。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”。
即麻喏巴歇国。公元1293—1451年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王国。《元史·史弼传》 作麻喏八歇。《瀛涯胜览》 作满者伯夷。
即蒲昌海。今新疆罗布泊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 “ (于窴) 其东水东流,注盐泽。” 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蒲昌海一名泑泽,一名盐泽,亦名辅日海,亦名牢兰海,亦名临海,在沙州西南。”即“蒲昌海”
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北都阳乡北。《清一统志·思恩府》:岜皂山“在都阳土司北三里,为司治后屏”。
一名舜水。源出今湖南蓝山县南,东北流合钟水,经嘉禾县至桂阳县入舂陵水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26桂阳军: 岿水 “在蓝山县。又名舜水。与舂陵水合流”。
在今河北曲阳县北南镇乡涧磁村、燕山村一带。清蓝滨南 《景德镇陶录》 卷6: “定窑,宋时所烧。出直隶定州,有南定器、北定器。” 1962年与1987年进行发掘,东西长二十里,最大窑场在涧滋村北。出土瓷
在今江苏金坛市南之南社村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宜兴县图: 西北有南社镇。集镇名。在江苏省金坛市南部、长荡湖东岸。属儒林镇。人口约 2200。古代称祭土地神处为社,因与北社相对,故名南社。1950
在今山东茌平县西。清咸丰五年(1855)正月二十九日,太平军李开芳部自高唐突围,据守冯官屯,清军数次进攻受重创,后因僧格林沁引水灌城,太平军失守。在今山东省茌平县东北。明初冯官率移民迁此立屯得名。清咸
①西周封国,嬴姓。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。《左传》: 桓公八年 (前704) 夏,“楚子合诸侯于沈鹿, 黄、 随不会, 使章让黄”。又,僖公十二年 (前648),“黄人恃诸
①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。东晋为汝阳郡治。隋大业初废。②南朝梁置,属财丘、梁兴郡。治所在今安徽临泉县境。北魏以后废。③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上蔡县置,为汝南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汝南县。
1949年解放后由沔阳县析置,治新堤 (今湖北洪湖市)。1950年撤销,并入沔阳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