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秦州

秦州

①三国魏分陇右置,因秦邑以为名。后省入雍州。西晋泰始五年 (269) 分雍、凉、梁三州复置,治所在天水郡冀县 (今甘肃甘谷县东)。太康三年(282) 废。七年 (286) 复置,徙治上邽县 (北魏曾改为上封,今甘肃天水市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、静宁二县以南,清水县以西及陕西凤县、略阳和四川平武、南坪及青海黄河以南、贵德以东地。其后逐渐缩小。隋大业初改为天水郡。唐武德初复曰秦州,开元二十二年 (734) 移治成纪县 (今甘肃秦安县西北)。天宝元年 (742) 还治上邽县,改为天水郡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秦州。宝应后陷于吐蕃。大中三年 (849) 收复,复移治成纪县。北宋又移秦州及成纪县于今天水市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省成纪县于入州,属巩昌府。清雍正七年 (1729) 直隶甘肃省。辖境相当今天水市、秦安、清水、两当、西和、礼县、徽县、成县等地。1913年降为天水县。北魏正光五年 (524),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起义。唐宋时产银、铜、铁。明洪武初设茶马司于此,与各族进行贸易。

②东晋末谯纵侨置于涪城 (涪县),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。《晋书·谯纵传》: “攻 (毛) 璩弟西夷校尉瑾于涪城,城陷,瑾死之,纵乃自号梁、秦二州刺史。” 后废。

③十六国北凉置,治所在张掖县 (今甘肃张掖市)。后废。

④南朝梁置,治所在秦县 (今江苏六合县西北)。侯景改置西兖州,北齐复曰秦州。陈改为义州,寻废。


西晋泰始五年(269年)分雍、凉、梁三州置,治冀县(今甘肃甘谷县东)。太康七年(286年)移治上邽县(今天水市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、静宁县以南,清水县以西,陕西省凤县、略阳县、四川省平武县以北,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、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、西汉水、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。其后辖境缩小。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、凉州;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、邓至,东部属梁州。唐属陇右道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因地震移治敬亲川(今秦安县西北),天宝元年(742年)迁还旧治。宝应元年(762年)地入吐蕃。大中收复,三年(849年)移治成纪县(今秦安县西北,北宋移今天水市),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。宋为秦凤路治。金属凤翔路。元属巩昌路。明属巩昌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直隶甘肃省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、秦安、清水、两当、西和、礼县、徽县、成县等市县地。1913年废,改本州为天水县。“州在陇山之外,号为富庶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九),宋代为木材重要产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庙漕场

    即今重庆巫山县西南庙宇镇。清道光《夔州府志》 卷12: 庙漕场 “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”。

  • 宅梧村

   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宅梧镇。清乾隆三年(1738)置双桥巡司于此。

  • 渔沧隔山

    在今福建清流县西南。明嘉靖 《清流县志》 卷2: 渔沧隔山 “在县西南罗村里,其峰峭绝”。

  • 经楼墟

    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北经楼镇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6: 清江县西北有经楼墟。

  • 牟海县

    1942年改牟海行政区置,治所在夏村(今山东乳山市)。1945年改为乳山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2年由牟海行政区(县级)改置,治夏村(今乳山市夏村镇)。1945年改名乳山县。

  • 三灶镇

   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三灶镇。清光绪《南汇县志》卷1:三灶镇在“邑西北十二里。向呼为周家庙,以先有庙而后成市也”。(1)在上海市南汇区中部。面积21.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灶,人口15

  • 余行镇

    在今江苏邳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邳州:“余行镇在州(治今邳城镇)北七十里。《志》云,其地有余行省城。元末,沂州将王信所筑。”

  • 垣雍

    即春秋时之衡雍。战国为韩邑,后属秦。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圈城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昭襄王四十八年 (前259) 十月,“韩献垣雍”。又,《魏世家》: 无忌谓魏王曰,“ (秦) 有郑地,得垣雍,决荥泽水灌大

  • 草鞋潭

    在今福建上杭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上杭县: “草鞋潭在县北二里。延袤数里,大溪 (汀江)所经。舟人云,行竟此潭,可成草鞋一双,盖状其长也。”

  • 郎中县

    南朝梁置,为梁安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。隋大业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