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穴
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十三里禹陵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 “游江淮,上会稽,探禹穴。” 即此。
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一百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二》: 禹穴 “高八尺,深九尺,旁镌 ‘禹穴’ 二字。穴右有泉,味甚清冽,世传禹决汉水时居此”。
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十三里禹陵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 “游江淮,上会稽,探禹穴。” 即此。
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一百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二》: 禹穴 “高八尺,深九尺,旁镌 ‘禹穴’ 二字。穴右有泉,味甚清冽,世传禹决汉水时居此”。
亦作元武山。又名三隅山、三堆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东。《元和志》卷33玄武县:玄武山“在县东二里。山出龙骨”。《寰宇记》卷82玄武县:玄武山,“《九州要记》云:玄武山,一名赤雀山,一名宜君山。山有鹿尾入贡
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溶江北岸福禄乡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怀远县图: 西北有福禄塘。
在今福建宁德市西北。明嘉靖《福宁州志》卷2《山川》宁德县:石壁岭“在四都,与石钟山相连,上有石壁峭拔,盖岭之最高者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宁州宁德县:石壁岭在“县北十里。嘉靖三十五年官军击倭贼于此,
即今阿尔泰山的元代译名。又作金山。《元朝秘史》 作 “阿勒台山”。Altai,蒙古语意为“金”。《元史·武宗纪》: 大德十年 (1306) “驻冬按台山……十一年春,闻成宗崩,三月,自按台山至于和林”
西汉五凤二年(前56)改平干国置,治所在广平县(今河北鸡泽县东南)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废入巨鹿郡。侯国名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封薛欧置,治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旧城营。属巨鹿郡。武帝时国除。哀帝
明洪武初改洪州泊李等洞长官司置,属思州宣慰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。后废。永乐元年 (1403) 复置,属贵州卫。十三年 (1415) 改属黎平府。清以后废。
即今河北涞水县北石亭乡。明弘治《易州志》卷5涞水县集镇:有石亭集。清光绪《涞水县志》卷1:石亭镇“离城三十里”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当地义和团击毙清将杨福同于此。(1)在河北省涞水县东部。面积50
金置,在今山西垣曲县境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绛州垣曲县有行台关。
明置,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定番州:乌罗关在“(罗番长官)司西四十里”。
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筠连州置,属叙州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卷15: 筠连县 “四山皆竹,一色相连,因谓之筠连”。十年 (1377) 废入高县,十三年 (1380) 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