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桥

石桥

①一名沙河石桥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。《新五代史·四夷附录·契丹》:“(兀欲)与其祖母述律(太祖皇后)相距于石桥。述律所将兵多亡归兀欲。兀欲乃幽述律于祖州。祖州,阿保机墓所也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8大宁卫:石桥“在临潢南。宋胡峤《入边录》:‘石桥,沙河之桥也,南则姚家洲’”。

②在今安徽寿县西北。《晋书·桓石虔传》:“袁真以寿阳叛,石虔以宁远将军、南顿太守帅诸将攻之,克其南城。又击苻坚将王鉴于石桥,获马五百匹。”

③即今江西铜鼓县西石桥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:义宁州西南铜鼓营西有石桥。

④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元二年(759)九月,“时(史)思明游兵已至石桥”。胡注:“《水经注》: ‘谷水东径洛阳广莫门北,汉之谷门也,东径建春门石桥下,即上东门也。’此言汉、晋洛阳诸门,非隋、唐所徙洛城也。上东门之地,唐为镇。”

⑤一名河桥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城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长兴元年(930),石敬塘攻剑州,“李肇、王晖陈于河桥”。注:“路振《九域志》:王师陷剑门,赵廷隐帅兵据石桥。”即此。

⑥又名西石桥。在今陕西华县西石桥河上。《晋书·姚泓传》:东晋义熙中刘裕伐秦,“泓自灞上还军,次于石桥以援之”。即此。


(1)古桥名。(1)在今安徽省寿县北肥河上。东晋太和六年(371年)桓温遣桓伊、桓石虔败前秦将王鉴、张蚝“于石桥”,即此。(2)又名西石桥。在今陕西省华县西石隄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熙十三年(417年),刘裕北伐至潼关,王镇恶帅水军趋长安,“秦恢武将军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,镇恶追之。秦主泓自灞上引兵还屯石桥以为之援”,即此。(3)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元二年(759年)史思明攻洛阳,“游兵已至石桥”,即此。(2)集镇名。(1)在吉林省扶余县西北部。石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840。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形成屯落。初名李豆腐坊。民国年间募捐修万善石桥,遂以桥名屯。产花生。扶弓公路经此。(2)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东部。属姚桥镇。人口 1100。为原石桥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因桥得名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生猪、蚕茧等。有农机、电子、制鞋、织毯、服装等厂。丁龟等公路经此。(3)在安徽省当涂县南部、青山南麓。石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2010。原名涵子口,以有沟通上下南子圩的石涵得名,后改建石桥,即以桥名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等。有榨油、面粉、巾被、农机等厂和采石场、鱼苗场、珍珠养殖场等。为大公圩农贸集市。城大、石兴公路经此。(4)在江西省铜鼓县城西部、石桥河南岸。属温泉镇。人口900。清康熙年间赖姓建村,以村有石桥而得名。产粮食、香菇、茶叶和鲜鱼,所产瓜果品质优良。有砖瓦、凉席、粮油加工、酿酒等厂。附近陈槽产优质条石。铜幽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丁呵儿

    即登牙侬。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瓜拉丁加奴。《元史·外夷·马八儿等国》: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马八儿、丁呵儿等国“皆遣使贡方物”。

  • 茄芝莱社

    亦作顶加芝莱社。即今台湾屏东县东南牡丹乡东北顶加芝来社村。《清史稿·邦交志六》:同治十三年 (1874) 三月,日兵船入侵台湾,“牡丹、高士佛、加芝来、竹仔各社咸被焚。……是月,日本攻生番纲索、加芝来

  • 莫䵣县

    西汉置, 属五原郡。 治所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或达拉特旗境。东汉废。

  • 伏城驿

    在今河北正定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二》:伏城驿“在正定县北四十里,旧有驿丞,今裁”。

  • 石溜山

    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元氏县:石溜山“在县西北二十五里,岩石环列,旁有长溪回绕,下注深壑,可以引溉”。

  • 桥上桥

    原名赤水桥。在今陕西华县西赤水河上。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,下桥为七孔拱形石桥,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。据清光绪 《三续华州志》 载: 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 (1660),竣工于康熙六年(1667)。后

  • 杉洋镇

    即今福建古田县东杉洋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古田县:杉洋镇在“县东四十里。有巡司,洪武十二年(1379)建。《志》云,杉洋地出银坑,多矿盗,旧设捕盗馆并郡司马分驻于此”。在福建省古田县东部、龙舞溪两

  • 唐白河

    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一》: 淯水 “在襄阳县东北。自河南南阳府唐县流入县界,名唐河,南流与浊水合,名唐白河,又南入于汉”。

  • 八平城

    唐代通海城路上的要站。在今云南蒙自县城附近。唐代安南北往拓东城、阳苴咩城交通中途站。即今云南省蒙自县,一说即今个旧市北鸡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引贾耽《从边州入四夷》安南通天竺道:安南经禄索、龙武等州,

  • 翔龙府

    南宋祥兴元年 (1278) 六月改祥兴府置,治所在南海县 (今广东广州市)。同年闰十一月,元军攻克此地,改为广州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