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山

白山

①即白庙儿山。在今河北沽源县南。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:建武二十一年(45),“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,代郡以东尤被其害。……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,最为强富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年(732),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击契丹,“与虏战于白山”。胡三省注:“白山,后汉时乌桓所居,在五阮关外大荒中。”

②即今吉林省东南部之长白山。《北史·勿吉传》:“其国与隋悬隔,唯粟末白山为近。”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、黑水是也。”又《高丽传》:“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,有山曰白山,盖长白山,金国之所起焉。 ”

③在今江苏南京市东。《宋书·刘述传》:刘述与从弟秉,同谋诛萧道成,“事败走白山,追禽伏诛”。《南史·韦载传》:“载有田十余顷,在江乘县之白山。”皆此。

④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台州府:白山“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。望之如雪。其上有湖,其下有溪”。

⑤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与桐庐县界上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紫溪又东南流,径白山之阴,山甚峻极,北临紫溪。”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白山“山上有浮石,纯白,故名”。

⑥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4赤斤蒙古卫:白山“在卫北二十里。多草木禽兽,土人呼为折罗漫山”。

⑦亦名阿羯山、阿羯田山。在今新疆库车县北。为天山支脉。《隋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“龟兹国,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王白氏“居伊逻卢城,北倚阿羯田山,亦曰白北,常有火”。

⑧又名折罗漫山。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永平十七年(74)十一月,奉车都尉窦固“出敦煌昆仑塞,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,遂入车师”。注引《西河旧事》曰:“白山冬夏有雪,故曰白山,匈奴谓之天山,过之皆下马拜焉。去蒲类海百里之内。”又《魏书·西域传》:“焉耆国, 在车师南, 都员渠城, 白山南七十里。”


古山名。又名太白山(《魏书·勿吉传》)、徒太山(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)、长白山、从太山、不咸山。即今吉林省东部长白山。北魏勿吉及隋靺鞨七部之一的白水部居此一带,并以此得名。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、长白山,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黑水是也。”即此。参见“长白山(1)”、“不咸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川山

    在今湖南攸县北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攸县:大川山“山高耸。其旁川原开广,因名”。

  • 研子冈集

    即今湖北黄陂县北三十四里研子冈镇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黄陂县北有研子冈集。

  • 朱曲镇

    即朱家曲镇。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朱曲乡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二》 引《旧志》:“洧水于此回曲而东, 因名。”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南部。面积54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朱曲,人口 3600。因村在河

  • 鸡陂

   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大漴陂“水出分为二流,南为肥水,北为鸡陂。夏肥水东流,左合鸡水,水出鸡陂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下蔡县:“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,八十里有鸡陂,六十里有黄陂,东北八十

  • 通新设治局

    1939年由可鲁德令哈地方设置,驻可鲁沟 (今青海德令哈市西南可鲁沟)。1946年撤销,并入乌兰县。1939年由可鲁德令哈地方设置,治今青海省德令哈市西南可鲁沟。1946年撤销,并入乌兰县。

  • 停口镇

    一作亭口镇。金置,属宜禄县。即今陕西长武县东南四十里亭口乡。古镇名。即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南亭口。金时属宜禄县。

  • 青林垭

   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 兴山县: “有关口垭、青林垭、猫儿关诸隘。” 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 36 兴山县: 青林垭,“ 《县志》: 在城东六十里。有右司把总驻防。康熙十二年,吴三桂

  • 鹿园

    又名蓝靛厂。在今北京市东便门东。明蒋一葵 《长安客话》 卷4: “大通桥东有鹿园,方广十余里。地平如掌,古树偃仰,与高冢相错。……相传是金章宗时故址。” 明 《帝京景物略》 卷2: 鹿园 “金章宗故园

  • 安化州都督府

    ①唐置,属庆州都督府。寄在庆州界(今甘肃庆阳县境)。天宝后废。②唐置,寄治朔方县界。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。唐羁縻都督府。以回纥部族置,始建年代及地域无考。永淳、垂拱时突厥、铁勒相继叛唐后,侨治夏州朔方县

  • 棋山

    在今福建莆田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 兴化府》: 棋山,“山有五奇,一曰仙掌峰,有石高三十余丈,特立如掌; 二曰文笔峰,一名石竹峰,峰之麓为旧兴化县治; 三曰香炉峰,一名朝天马峰;四曰仙人台; 五曰出风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