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玉虚洞

玉虚洞

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香溪镇东四里谭家山麓。《寰宇记》卷148归州兴山县:“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。唐天宝五载,其洞忽开,可容千人。”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过白狗峡,泊舟兴山口。肩舆游玉虚洞。去江岸五里许,隔一溪,所谓香溪也。……过溪又里余,洞门小,才袤丈,既入则极大,可容数百人,宏敞壮丽,如入大宫殿中。有石成幢盖、幡旗、芝草、竹笋、仙人、龙虎鸟兽之属,千状万态莫不逼真。其绝异者,东石正圆如日,西石半规如月。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。”其下即香溪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 引《州志》:“洞有三:中曰玉虚,旁有二小洞,一名青莲,一名水帘。”


(1)在福建省明溪县城北郊蟠龙山下,距城2千米。曾被徐霞客喻为“武夷三绝”之一。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蛇作祟,由玉虚仙翁下凡镇服,故名。又因洞门滴水涓涓,又名滴水岩。分上下两洞。上洞为主洞,分前、中、后三洞:后洞约50平方米,暗同黄昏,巉岩危石,崎岖不平;中洞约200平方米,有祥云岩、接仙桥、跃鲤岩、狮子岩、佛头石、天鼓和石竹等近百处景物。其中尤以天鼓、虚鸣窍最妙,用鞋、笠轻拍,即嘭、嘭作响,经久不息;前洞豁亮平坦,约100多平方米,有天泉、天池、仙枪、仙戟、仙剑和南天门等景致。下洞名听泉台,有困鲤石、洞底日月、天河等数十处胜景。径曲廊回,有两条甬道可通上洞。洞前峭壁上镌有“玉虚洞天”四个大字和宋以来题刻50多处。(2)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东2千米许的谭家山麓、香溪河畔。相传唐天宝五载(746年)发现。洞门呈半月形,洞口刻有“玉虚洞天”四字。进洞门右行,下石阶五十余级,即达洞之内厅,洞室开阔,呈不规则长方形,平面纵长约85米、宽约40米、高约50米,约 3600 多平方米,宏敞壮丽,浑如地下宫殿。洞中清泉长滴,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虎、仙人、鸟兽;垂于洞顶者状如旗幡、宝盖、宫灯,绚丽多姿。壁间垂一巨型钟乳石,似盘龙大柱,高10余米,尤为绝异。据记载,唐代李白、杜甫,宋代陆游均曾游此。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等撰《游玉虚洞记》碑刻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女国

    西藏古代族部名。亦作女国。地在今西藏昌都地区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。《旧唐书·东女国传》:“东女国,西羌之别种,以西海中复有女国,故称东女焉。俗以女为王。东与茂州、党项接,东南与雅州接,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

  • 株洲市

    亦作洙洲市。即今湖南株洲市。旧属湘潭县,清置巡司于此。1951年置株洲市。简称株。在湖南省东部、湘江下游。面积1.1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535平方千米)。人口371.5万(市辖区78万)。辖荷塘、芦淞、

  • 普光寺镇

   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普光乡。清光绪《东乡县志》 卷1: 普光寺场 “去县治一百里”。

  • 无虑县

    西汉置,属辽东郡,为西部都尉治。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大亮甲村。《后汉书·安帝纪》:元初二年(115)八月,“辽东鲜卑围无虑县”。唐李贤注:“有医无闾山, 因以为县名。”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辽

  • 齐长城

    自今山东平阴县境,东循泰山北坡,经莱芜、沂源二县北境,至穆陵关,折而东南,复经莒县北、诸城市南,止于胶南市西南小珠山。据《史记·楚世家》正义引《齐记》云:“齐宣王乘山岭之上,筑长城,东至海,西至济州,

  • 鄂摩宗

    在今西藏拉孜县东北百六十余里俄模钟村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:鄂摩,兰也。城墙土色近之,故名。”

  • 管涔山

    一名燕京山。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。主峰卧羊场,海拔2603米。《山海经·北次二经》: “管涔之山,其上无木而多草,其下多玉,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。”古称燕京山。在山西省西北部,为吕梁山北段分支,南接芦芽

  • 三鳣堂

    一名校书堂。东汉杨震隐居时讲堂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阳平河入黄河处西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杨震在湖县隐居教授,“后有冠雀衔三鳣鱼,飞集讲堂前”。时以为三公之象,堂因以名。即“校书堂”。

  • 皇甫谧墓

    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十里张鳌坡村。皇甫谧 (215—282),幼名静,字士安,晚年自号玄晏先生,安定朝那 (今宁夏彭阳县西)。晋代针灸学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封土高3米。当地称 “皇甫谧古冢”。墓前立 “

  • 皇华江

    即今广西岑溪县之义昌江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9 藤州: 皇华江 “在镡津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岑溪县: 皇华江 “在县城南。有二源: 一出县北中西乡; 一出连城乡,合流经县北十里皇华山下,因名。南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