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犀牛洞

犀牛洞

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十里。明 《徐霞客游记· 粤西游日记三》: “过穆窑,闻知犀牛洞在麒麟村……麒麟村人指犀牛洞在北山东峰之上,相去祗里许耳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南宁府》: 犀牛洞 “诸峰环立,洞最虚明,可列数十榻。有池一泓,自石滴下,清冷不竭”。


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的东坡山。形成于200万年以前。旧名伙牛洞,1975年修建地下提水站时,在洞内挖出牛骨化石,遂改今名。洞长400多米、宽5~100米,蜿蜒曲折,结构奇特。有澄潭、层楼、别洞、宫殿。钟乳石丰富多彩,状物似人,惟妙惟肖。中心有宏伟的圆形宫殿,可容千人。顶上的藻井饰满璎珞;中央矗立一根擎天柱,大可合围,高达30余米,上下笔直,分节均匀,每节有细致的直线纹,酷似象牙雕刻;左侧的巨幅石幔,自洞顶下垂,皱纹清晰,色调和谐,酷似戏台上的丝绒幕布。大殿后面,一个百米见方的穹窿,覆罩着长70米、宽20米、深27米的碧水龙潭。岸边石笋如林,半山宝塔在望。潭侧一洞,陈列着石锣石鼓,扣之发金属声,余音回荡,经久不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介休县

    ①西晋改界休县置,属西河国。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十五里。后废。北魏太和八年(484)复置,属西河郡。移治今介休市。北周废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平昌县为介休县,属介州。治所即今介休市。大业初属西河

  • 底兀剌宣慰司

    明永乐二十二年 (1424) 置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洞吾 (今缅甸东吁)。辖境约当今缅甸锡唐河流域。正统以后废。

  • 人滩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。袁山松曰:二滩相去二里,人滩水至峻峭,南岸有青石,夏没冬出,其石嵚崟,数十步中,悉作人面形,或大或小。其分明者,须发皆具,因名曰人滩也。

  • 春秋郑地。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。《春秋》:宣公十二年(前597),“夏六月乙卯,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,晋师败绩”。古邑名。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。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于邲,晋师败绩,即此。

  • 清河国

    东汉改清河郡置,治所在甘陵县 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、南宫各一部分,山东临清、夏津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分地。建和二年 (148) 改为甘陵国。三国魏改为清河郡。西晋复为清河国

  • 榆关镇

   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二十里榆关镇。明初置驿于此。为抚宁县出入山海关要道。在河北省抚宁县中南部。面积168.1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榆关,人口1640。西临渝河(今戴河),且为重要关隘,因名临渝关

  • 贡觉宗

    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。“贡觉”,藏语意为“贡”活佛在觉地方定居。1960年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,移驻莫洛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贡觉县城南。1960年与三岩宗合并,改置贡觉县。

  • 高滩场

    即今四川垫江县东南高安镇。清光绪 《垫江县志》 卷2: 高滩场在 “治东四十里”。雍正七年(1729) 设县丞,嘉庆三年 (1798) 裁。宣统间改置高滩镇。1941年改为高安镇。

  • 狼皋山

    一名鸣皋山。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六十里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“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,谓之汝厄也。” 又,广成泽水 “出狼皋山北泽中”。

  • 五岐岭

    在今福建将乐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将乐县:五岐岭“在县东十五里。峻绝难跻,分为五岐”,故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