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灵渠

灵渠

亦作澪渠、零渠。又名秦凿渠。或作湘桂运河、兴安运河。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,在今广西兴安县西,东接湘江,西接漓江,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,全长六十八里。工程主要分南北渠、斗门、堰坝等。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,而注于漓江;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,而汇于湘江,有“三分漓水七分湘”之说。斗门(或作陡门)历代屡有改建。唐有十八座,宋增至三十六座,清则有三十二座。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,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。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。是秦汉以来,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。


又称零渠、秦凿渠、湘桂运河、兴安运河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。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。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,命史禄凿渠运粮,沟通湘、漓两水,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。长约33千米。初名秦凿渠,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,亦称零渠、三零渠,唐以后称灵渠。包括铧嘴、南渠、北渠等工程。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,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,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,故有“三分漓水七分湘”之说。历代屡有疏浚改建。唐筑十八斗门,宋改三十六斗门,清为三十二斗门,顺次启闭,增高水位,使船只能越过高地。既便舟楫,兼利灌溉。斗门为船闸的先导,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。秦、汉以后,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,多取道于此。近代因公路、铁路的修筑,航道作用逐渐消失,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。解放前年久失修,堤坝崩塌,渠道淤塞。建国后进行整修,沿岸新修许多水渠、水库和小水电站,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.2万亩,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。青山碧水,周围修建有四贤祠、三将军墓、灵湖水库等。

灵  渠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宁郭镇

    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北三十六里宁郭镇。本宋郭镇,后改宁郭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武陟县:“西北有宁郭城,景泰中筑。”清为宁郭镇。在河南省武陟县西北部。面积37平方千米。人口2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宁郭,人口 5

  • 关岭驿

    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。旧属镇宁州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 “安庄驿”条下:“又州南旧有关岭驿。明万历中置,本朝雍正六年裁。”

  • 下镇

    即今江西玉山县东南下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1:广信府玉山县有下镇墟。在江西省玉山县东南部。面积78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下镇,人口700。清代建村,后成集镇,并设巡检司于此。因位

  • 普兰店

    亦作孛兰堡。即今辽宁普兰店市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金州厅图: 东北有孛兰堡。民国熊知白 《东北县治纪要》 辽宁复县: “县属娘娘宫……普兰店西北一百四十里。” 民国徐曦 《东三省纪略》 卷

  • 义亭城

    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十里旧县村。唐开元中徙富平县于此。元废。

  • 谷口泉

    在今山西永济市南二十里中条山北麓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蒲州:谷口泉在“州东南十五里。即中条山之水谷口,有泉出焉。傍又有苍龙谷泉,俱流入大河”。

  • 黄山馆

    在今山东龙口市西南二十四里黄山馆镇。西滨渤海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6黄县 “马停镇” 条下:“县西六十里有黄山馆驿,旧兼置递运所于此。今驿存而所革。” 清置黄山馆驿巡司。

  • 煤山

    明万岁山之俗称。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景山公园内景山。明沈德符 《万历野获编》 卷24:“俗所谓煤山者,本名万岁山,其高数十仞,众木森然。相传其下皆聚石炭,以备闭城不虞之用者。” 又明刘若愚 《明宫史》

  • 公来山

    在今山东莒县西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琅邪国东莞:“有公来山,或曰古浮来。”《水经·沂水注》:“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……沂水又东浮来之山,《春秋》经书‘公及莒人盟于浮来’者也,即公来山也。”古山名。又称

  • 弋阳县

    ①秦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四十一里。西汉景帝五年(前152)于县治东二里营建阳陵,遂改名阳陵县。②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。三国魏为弋阳郡治。南朝梁普通八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