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宁县

永宁县

①东汉永和三年(138)分章安县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。以山得名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)属临海郡。东晋太宁元年(323)为永嘉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)改名永嘉县。

②西晋析姑复县置,属云南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十二里永宁。东晋废。

③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)置,属义川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南。西魏改名太平县。

④北魏置,属高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满城县境。隋废。

⑤北魏改日勒县置,为西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北定羌庙东十里。西魏改名弱水县。

⑥北齐改东永安县置,属安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二十五里固镇村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沁水县。

⑦北周武帝时改汉丰县置,属万世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开县南二里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盛山县。

⑧隋开皇十年(590)改永宁郡置,属高州。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。大业二年(606)废入杜原县。

⑨隋义宁二年(618)改熊耳县置,属宜阳郡。治所在永固城(今河南洛宁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移治同轨城(今洛宁县东北杨坡乡城头村),属函州。贞观十四年(640)移治莎栅(今洛宁县东北河底乡),属谷州。十七年(643)移治鹿桥(即今洛宁县北旧县)。开元初属河南府。金初寄治于河南府。正隆六年(1161)移治今洛宁县,属嵩州。兴定初改属金昌府。元属河南府路。明属河南府。1914年改为洛宁县。

⑩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蕲州。治所在今湖北武穴市北六十二里梅川镇。天宝元年(742)改名广济县。

(11)唐武德五年(622)改永熙县置,属泷州。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西南罗定江东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建水县。

(12)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析临海县置,属台州。治所即今浙江台州市西之黄岩区。武后天授元年(690)改名黄岩县。

(13)唐渤海国置,为龙州治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。辽废。

(14)五代时南汉改丰水县置,属桂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五十里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废。元祐元年(1086)复置,南宋初又废。

(15)北宋崇宁三年(1104)升永宁寨置,属巩州。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四十里铺附近。金复为永宁砦。

(16)辽置,为弘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北阳原县。金改名襄阴县。

(17)辽置,为复州治。治所即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。金大定七年(1167)改名永康县。

(18)元初升河池县永宁乡置,属南凤州。治所即今甘肃徽县东北永宁镇。至元七年(1270)省入徽州。

(19)元至顺初分永新州置,属吉安路。治所在今江西宁冈县东北十五里古城。至正十三年(1353)徙治今宁冈县东北四十里新城。明属吉安府。1914年改名宁冈县。

(20)明永乐十二年(1414)置,属隆庆州(后改名延庆州)。治所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四十里永宁镇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隆庆州:永宁县“取书其宁惟永之义为名”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废。

(21)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改永宁卫置,属贵州威宁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城。雍正五年(1727)属四川叙永厅。次年(1728)裁厅,地并入永宁县,属叙州府。八年(1730)复置叙永厅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移县治古蔺(今四川古蔺县)。三十四年(1908)改为古蔺县。

(22)1912年改永宁州置,属广西桂林道。治所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北百寿镇。1914年改为古化县。

(23)1912年改永宁州置,属山西冀宁道。治所即今山西离石县。1914年改为离石县。

(24)1913年改永宁州置,属贵州贵西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。1914年因与河南永宁县重名,改名关岭县。

(25)1938年析宁夏、宁朔二县置,属宁夏省。治所在阳和堡(今宁夏永宁县)。195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。


(1)古县名。(1)东汉永和三年(138年,一说永建四年〔129年〕)析章安县置,治今浙江省温州市。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年)属临海郡。东晋太宁元年(323年)为永嘉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名永嘉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又析永嘉县置永宁县,属东嘉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(2)西晋置,治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。属云南郡。南朝齐隆昌元年(494年)升为永宁郡。(3)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年)置,治今陕西省宜川县东南。属义川郡。西魏大统十三年(547年)改名太平县。(4)北魏改日勒县置,治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。为西郡治。西魏废西郡,改县名为弱水县。(5)北齐改东永安县置,治今山西省沁水县西故城镇。属安平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沁水县,并移治今沁水县城。(6)北周武帝分汉丰县置,治今重庆市开县南。属万世郡。隋开皇末改为盛山县。(7)隋开皇十年(590年)改永宁郡置,治今广东省电白县东北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(8)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湖北省武穴市东北梅川镇。属蕲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广济县。(9)唐武德五年(622年)改永熙县置,治今广东省罗定市西南。属泷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建水县。(10)唐上元二年(675年)析临海县南界置,治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。属台州。武周天授元年(690年)改名黄岩县。(11)渤海国置,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。为龙州治。后废。(12)五代梁以丰水县改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北。属桂州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废为镇。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,所属不改。南宋初又废。(13)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升永宁寨置,治今甘肃省甘谷县西。属巩州。金又废为永宁寨。(14)辽统和中置,治今河北省阳原县。为弘州治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为襄阴县。(15)辽置,治今辽宁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。为复州治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更名永康县。(16)蒙古升永宁乡置,治今甘肃省徽县东北永宁镇。属南凤州。元至元七年(1270年)废。(17)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以永宁卫地置,治今四川省叙永县河西部分。属贵州威宁府。雍正五年(1727年)属叙永直隶厅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徙县治于古蔺,改名古蔺县。(18)明永乐十二年(1414年)置,治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永宁。属顺天府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省入延庆州。(2)古旧县名。(1)隋义宁二年(618年)以熊耳县改名,治永固城(今河南洛宁县东北)。属宜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移治同轨城,今洛宁县东北城头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又移治莎栅,今洛宁县东北河底村;十七年再移治鹿桥,今洛宁县东北。属穀州。显庆初属洛州,开元以后属河南府。金移治今洛宁县,属嵩州。元属河南路。明、清属河南府。1914年因与山西、江西、广西、贵州四省永宁县重名,改名洛宁县。(2)元至顺间分永新州置,治今江西省井冈山市鹅岭西古城镇。属吉安路。至正十三年(1353年)移治今井冈山市新城镇。明、清属吉安府。因与山西、广西、河南、贵州四省永宁县重复,1914年1月改名宁冈县。(3)旧县名。(1)1912年由永宁州改置。治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。1914年因与江西、河南、广西、贵州等省永宁县重名,改名离石县。(2)1913年改永宁州置,治永宁(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城)。1914年改名古化县。(3)1913年由永宁州改置,治永宁(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永宁镇)。1914年更名关岭县。(4)今县名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,西邻内蒙古自治区。属银川市。东临黄河,西靠贺兰山,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为邻。面积 1386 平方千米。人口20.3万。辖3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杨和镇。1942年由宁夏、宁朔两县析置,属宁夏省。取“永远安宁”之意命名。1954年属甘肃省银川专区,1958年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。1972年属银川市。地处银川平原中部,黄河沿岸湖泊众多。属中温带干旱气候。农产以稻、小麦、玉米为主。产芦苇、蒲草和鱼。工业有制药、造纸、玻璃等。包兰铁路、石中高速公路、109国道纵贯。古迹有李俊塔、纳家户清真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空寺石窟

    在今宁夏中宁县西北二十里双龙山(石空寺山)南麓。明嘉靖《宁夏新志》卷3西路中卫:石空寺,“元故寺,在石空山”。盖寺始建于唐,盛于西夏,元重修,明、清仍为佛教圣地。石窟群十三孔,有佛像及彩绘壁画。

  • 金马关

   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4云南府昆明县: 金马关“在府东七里金马山下。旧有关城、元筑。今废”。

  • 静龙郡

    北周改龙安郡置,属龙州。治所在龙安县(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境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北周时改阴平郡置,治阴平县(西魏改名龙安县,今四川江油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

  • 唐崖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四川南道宣慰司。治所在湖北咸丰县西北三十五里唐崖司镇。寻改为军民千户所。元末明玉珍改为宣抚司。明洪武六年 (1373) 复为长官司。后废。永乐四年 (1406) 复置,属施州卫。清初改为唐崖土

  • 光礼门

    即安门。汉长安城南面中门。王莽改曰光礼门。

  • 晒金塘

   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七十里。清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 谓 “距龙滚营七里,本生苗大寨,四面峻岭,中有田畴,宽广里许,俗名五马奔槽,象其地形也”。

  • 甘泉宫

    ①一名云阳宫。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……作甘泉宫。”《三辅黄图》引《关辅记》:“在甘泉山,宫以山为名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甘泉本因秦离宫,既奢泰,而武帝复

  • 峡口堡

    ①一名石峡口堡。明置,属山丹卫。即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八十里峡口村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 石峡口堡,“城周二里有奇,高三丈五尺,旧亦置驿。本朝初设守备,今改都司”。②北宋置,属湟州。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

  • (犇) 牛镇 北宋置,属武进县。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三十里奔牛镇。运河经此,为重镇。《宋史·河渠志六》: 元祐间,“京口、瓜州、奔牛皆置闸”。同书 《河渠志七》: 南宋淳熙五年 (1178),“漕臣陈岘

  • 汤水镇

    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汤山镇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6:汤泉市“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,去城六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