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城县

永城县

①三国吴太平时分南城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黎川县北三里田东湾一带。隋开皇中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)复置,属抚州。七年(624)废入南城县。

②东晋末置,属新宁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。南朝宋大明八年(464)废。

③隋大业六年(610)置,属谯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三里赵庄。唐武德五年(622)移治于马浦城(今永城县),属谯州。贞观十七年(643)属亳州。金兴定五年(1221)升为永州。元至元二年(1265)降为永城县,属归德府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三国吴分南城县置,治今江西省黎川县北。属临川郡。隋开皇中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抚州。七年又废。(2)古旧县名。隋大业六年(610年)置,治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,属谯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移治今市,属亳州。金兴定五年(1221年)升为永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复降为永城县,属归德府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属归德州,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复属归德府。清因袭不改。1945年为纪念彭雪枫将军,改名雪枫县。1949年复名永城县。1949年曾改属皖北行政区,1952年属河南省。1996年改设永城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柘折国

    即石国。都城在柘折城 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)。唐玄奘 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 “石,或曰柘支,曰柘折。”

  • 十八省

    清初对长城以南的明代故土仍沿明制分为十五省,改其中的北直隶为直隶省,南直隶为江南省。康熙初分陕西为陕西、甘肃两省,湖广为湖北、湖南两省,江南为江苏、安徽两省,共为十八省(边疆地区由将军、都统、参赞大臣

  • 掘峒

    在今广东罗定县西。明万历五年 (1577) 设中路守备驻此。在今广东省罗定市西。明万历五年(1577年)设中路守备驻此。

  • 牟城

    在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西北。古为牟子国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东牟郡牟平县有牟城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登州府:牟城“在福山县西北三十里。世传春秋时牟子所筑”。北魏置,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。《魏书·地形志

  • 大安场

    即今四川永川市东大安镇。清光绪《永川县志》卷3:大安场在“县东三十里。原名大坎。邑主许机憩此,更名大安,额书三字于场首。铺户约百家……亦省府通衢”。

  • 白浮山

    亦名龙泉山、北山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十里。山上有二龙潭,流经白浮村。元引白浮泉水为通惠河水源。《元史·郭守敬传》:“引北山白浮泉水,西折而南,经瓮山泊, 自西水门入城,环流于积水潭,复东折而南, 出

  • 道旭村

    在今山东滨州市南十里黄河南岸。清道光年间辟为黄河码头。旧有河工局。

  • 罗降隘

    在今广西马山县东南古零乡南。《清一统志·思恩府》: 罗降隘 “在古零土司南三十里,接武缘县界。有兵防守”。

  • 荣经县

    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属雅州。治所即今四川荥经县。《寰宇记》 卷77荣经县: “因界内有荣经水口戍为名。” 元末废入严道县。明洪武十三年(1380) 复置。清属雅州府。《清史稿·偏图经》: 康熙

  • 渎江

    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岷山即渎山也,水曰渎水矣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渎江“岷江也。《禹贡》: 岷山导江入于海。凡以入海,《书》 者惟渎为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