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正阳镇

正阳镇

①宋置,属颍上县。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七十里颍河入淮之口。因寿州(今寿县)有正阳镇在东,故此亦名西正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颍上县:正阳镇,“所谓西正阳也,下临淮津。……上有刘备、关羽二城。蒙古将董文炳所筑也。旁又有土城基。周三里,欲谓之张飞城”。

②亦名东正阳。即今安徽寿县西南六十里正阳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祐二年(905),朱全忠攻寿州,“寿人坚壁清野以待之。全忠欲围之,无林木可为栅,乃退屯正阳”。胡三省注:“淮水流出颍、寿之间, 夹淮有正阳镇, 东正阳属寿州安丰县界,西正阳属颍州颍上县界。”明设正阳镇巡司。”


(1)在安徽省寿县西北部。面积5.8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正阳关。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镇,古寿春城西重要关隘,故以正阳关为名。1949年置正阳区,下半年设市,1950年改区。1953年置镇,1958年建公社,1970年复置正阳镇。地处淮河南岸洼地。渔业发达。有建材、农机修配、造船、食品、猪鬃加工等厂及货栈、仓库等。镇区沿淮河东岸分布。淮霍公路经此。为淮河重要港口及中上游之间航运转口站。为皖西地区水陆交通联接中心。纪念地有1929年中共中央交通站及1931年中共寿县中心县委联络站旧址。(2)在重庆市黔江区中部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凉水井,人口 3240。清代因境内有朝阳洞,引《楚辞·远游》“餐六气而引沆瀣兮,潄正阳而含朝霞”中之“正阳”一词而得名。即始名正阳乡,后沿用。1958年建正阳公社,1983年复乡,2001年置镇。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。是区蔬菜基地。319国道、渝怀铁路经此。(3)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东部。面积57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马神庙,人口 2310。镇以境内古迹正阳洞得名。1950年设红旗乡,1961年改公社。1983年改名正阳公社,1984年改乡,1997年设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。有农机、砖瓦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古迹有汉阳陵、李昺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庙漕场

    即今重庆巫山县西南庙宇镇。清道光《夔州府志》 卷12: 庙漕场 “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”。

  • 梓潼帝君神祠

    即梓潼庙。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。《明史·礼志四》: “梓潼帝君者,记云: 神姓张名亚子,居蜀七曲山。仕晋战没,人为立庙。唐、宋屡封至英显王。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,故元加号为帝

  • 荷泽寺

    又名圣善寺。唐建。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定鼎路东。《次柳氏旧闻》 载: 玄宗尝幸东都,天大旱且暑时,遣高力士疾召天竺僧无畏祈雨。元畏捧水一钵,以小刀搅旋之,顾谓力士云: “雨且至。” 力士催马疾驰,回视

  • 武节水

    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迁江县: 武节水 “在县 (治所在今迁江镇) 西十里,流汇于都泥江”。

  • 乌兰木伦河

    ①即古东陵川水、紫河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紫河“在和林格尔地。蒙古名五蓝木伦”。上游有二水: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;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,二水在杀虎口外,和林格尔县东南

  • 峆㠠山

    又作蛤蠦山。 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南。 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1谓峆㠠山 “在福山县南”。 《明一统志》 卷25登州府: 峆㠠山 “在福山县南三十里, 连栖霞县界。 山势嵯峨,

  • 呼伦池

    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之呼伦湖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呼伦池 “在呼伦布雨尔西二百五十余里”。西清 《黑龙江外纪》 卷1: 呼伦池 “池方数百里,产五色盐,可煮可食”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卷4 《地理

  • 南中旗

    即土尔扈特南中旗。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,后迁今青海海晏县西北。

  • 蔓渠山

    为熊耳山之殊称。又名鸾山、峦山、闷顿岭。在今河南卢氏县东、栾川县西北。为伊水发源处。《山海经· 中山经· 中次二经》: “蔓渠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,伊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洛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

  • 土木

    集镇名。在河北省怀来县城东偏南部。土木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3400。唐乾元元年(758年)置统幕镇,又名统幕店,因镇北统军墓得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土木驿堡“本名统漠镇,唐初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,后讹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