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山埭
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。唐许嵩《建康实录》卷2:三国吴赤乌八年(245),使陈勋“于方山南截淮立埭,号曰方山埭”。
三国吴赤乌八年(245年),遣校尉陈勋屯田,于方山南截淮(今秦淮河)立埭,号方山埭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山西秦淮河上。六朝时,为都城建康东南水上交通冲要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三十年(453年),随王诞讨太子勋,遣刘季之与顾彬之向建康,“勋于是缘淮树栅以自守,又决破冈、方山埭以绝东军”。
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。唐许嵩《建康实录》卷2:三国吴赤乌八年(245),使陈勋“于方山南截淮立埭,号曰方山埭”。
三国吴赤乌八年(245年),遣校尉陈勋屯田,于方山南截淮(今秦淮河)立埭,号方山埭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山西秦淮河上。六朝时,为都城建康东南水上交通冲要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三十年(453年),随王诞讨太子勋,遣刘季之与顾彬之向建康,“勋于是缘淮树栅以自守,又决破冈、方山埭以绝东军”。
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镇安府》: 鹅泉水 “在归顺州 (今靖西县) 西十五里。源出平地,相传昔有神鹅,搅田间沟洫成潭,深十余丈,阔数倍之。泝流成川。上有小山,林木蓊蔚,极为幽胜。其水东
在今湖南桂东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桂东县: 淇江水在 “县南八十里。出三峰山,流入桂阳县 (今汝城县) 界”。至资兴市东南入耒水。
西夏置,治所在宥州 (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)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 “元昊置十二监军司: 左厢宥州路五万人,以备鄜、延、麟、府。”
在今江西景德镇市。明吴十九创建。清蓝滨南 《景德镇陶录》 卷5: 壶公窑 “神庙时,烧造者号壶隐道人。其色料精美,诸器皆佳”。
在今湖北麻城市北,为举河上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黄州府黄冈县: 高岸河 “在府西北。自河南光山县发源,南流至麻城县东南入长河,注于大江”。
一作临资口市。即今湖南湘阴县西二十九里湘江西岸之临资镇。清光绪 《湖南通志》 卷1湘阴县图: 湘阴县西有临泚口市。
亦作察哈和硕。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南对青山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呼兰府:“旧设台三:察哈和硕。”
西汉置,属济南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济阳县西二十里邿城。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 曹参 “还定济北郡,攻著、漯阴、平原、鬲、卢”。著即此。东汉属济南国。西晋属济南郡。北齐省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济阳县西
1930年改披沙设治局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在今四川宁南县(披沙场)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取以在清宁远府之南为名。1955年改属四川省。(1)旧县名。冀南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河北省宁晋县南部析置。以
即骠骑航。在今江苏南京市通济门南秦淮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太建十四年(582),后主弟叔陵据东府作乱,摩柯攻之,叔陵“帅步骑数百,自小航渡,欲趣新林,乘舟奔隋”。即此。建康浮桥名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