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方山

方山

①在今山西寿阳县东北三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3寿阳县:“方山在县北四十里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40:方山“顶方一里,一名神福山,或以为寿阳山”。

②一名方岭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北魏太和三年(479)八月,“幸方山,起思远佛寺”。

③在今山西长子县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上党郡寄氏县有方山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 “方山”条引《县志》:“山顶平直。北接屯留县界。”

④在今山西方山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14方山县:“隋大业三年移治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”, 即此。

⑤在今山西平定县西北,与寿阳县、阳泉市交界处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:方山“壁立千仞,顶方一里,有池周百步,水旱不盈缩”。

⑥在今山西太原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太原府阳曲县“罕山”条下:“方山在府东六十里。山形如削,南面正方,其西接清源县界。”

⑦又名天印山。在今江苏江宁县东南。《文选》卷20有晋谢灵运《邻里相送方山》诗。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上元县:方山“秦凿金陵以断其势,方石山垝,是所断之处也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上元县:方山“其山四面等方孤绝。《舆地志》云:姑熟西北有方山,顶方正,上有池水”。

⑧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8真州:方山“隋朝六宫曾居之,黄龙池、凤凰桥、王子石并在方山,谓之方山府”。

⑨即四平山。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与金坛市交界处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建康府:四平山,“《真诰》曰: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,俗曰方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一》 “四平山”条引《旧志》:“方山在大茅峰南,周八十五里,山顶平衍,故名,下有方台洞。”

⑩在今安徽肥东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州府合肥县:方山“在府东六十里。山顶四平。南宋初,居民尝结寨保聚于此”。

(11)在今安徽芜湖县南十里,青弋江东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宣城县“行廊山”条下:“又西北有方山,与南陵县接境。”山下有芳山镇。

(12)在今浙江青田县东南方山乡。《清一统志·处州府》:方山在“在青田县南二十里,山势崔巍,石宜镌刻”。

(13)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四十里。《旧唐书·于頔传》:“长城方山。其下有水曰西湖。”

(14)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五虎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00福州闽县:方山“在州南七十里,周回一百里,山顶方平,因号方山。上有珍果,惟就食则可,携去即迷。天宝六载敕改为甘果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:方山在“府南五十里,端如几,城南望之,势若五虎,一名五虎山,其峰曰天柱峰。跨闽、侯二县界。元末陈友定遣兵驻守”。

(15)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8潍州引晏谟《齐记》云:“剧城东南二十五里有方山,远望正方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35昌乐县“孤山”条下:方山“山麓有龙池,四时不竭,盖东丹河所出”。

(16)又名灵岩山。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玉水“西北流径玉符山”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1“西龙洞山”条谓方山“疑即《水经注》之玉符山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2济南府:方山“四面方正,故名。……上有六泉, 曰黄龙、白露、独孤、双鹤、卓锡、石龟”。

(17)即浮戏山。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汜水“南出浮戏山,世谓之方山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一》:“《县志》:山周回数百里,嶙峋万仞,势出天表。”

(18)在今河南嵩县东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陆浑县“有方山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义宁元年(617),李密、翟让“将精兵七千人,出阳城,北逾方山, 自罗口袭兴洛仓,破之”,即此。

(19)在今河南南乐县北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南乐县:方山,“《志》云:旧有二土山并峙,其形方正。宋嘉祐以后,大河经县境,荡决不时,夷为平陆。今其地名方山村”。

(20)在今河南沁阳市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9怀庆府河内县:方山“周围方正, 上可容数百人”。

(21)一名重山。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长阳县“巴山”条下:“方山在县南三十里。四面俱方。”

(22)即今湖北襄樊市西十里之万山。《晋书·刘弘传》:“旧制,岘、方二山泽中不听百姓捕鱼。”指此。方为万之误。”

(23)在今湖北崇阳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崇阳县:方山在“县西五十里。四面皆平,瀑布悬流,岩壑甚胜,跨蒲圻、临湘二县界”。

(24)一名丰山。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8荆门军:方山“在当阳县北二十七里漳水之上,西有紫金观基,四顾层峰环列”。《清一统志·荆门州》:方山“在当阳县东北四十里漳水上。俗名丰山。上有宋唐介读书台”。

(25)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桃源县“灵岩山”条下:方山“山势嵯峨,顶有石洞,可容数百人”。

(26)在今广东连州市西北九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桂阳县有方山。《寰宇记》(残本)卷117连州桂阳县:“《郡国志》云,方山对九疑山,高下相类。”

(27)在今四川重庆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5重庆府:方山“在巴县四十八里。又名凝脂山”。相传尧时洪水不没,故又名浮山。

(28)又名回峰山、云峰山。在今四川泸县西南四十里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江阳县“有方山兰祠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8江安县:方山“唐天宝六年敕改为回峰山,在县东二十里, 山形八角”。《永乐大典》卷2218《泸州志》:方山“泸州之西南山也,去州二十里。青翠耸拔,高方而平, 因名方山”。

(29)在今四川通江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7巴州:方山“在通江县(北)十五里。突出众山之上,其状类斗,俗以方山名之”。

(30)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卷86奉国县:方山“在县西北三十五里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8保宁府:方山“远望如几案之状,古方州城也”。

(31)在今甘肃成县东四十里,接徽县界。《晋书·姚兴载记》:“武都氐屠飞、啖铁等杀陇东太守姚回,略三千余家,据方山以拒。”即此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又名方岭。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北。北魏太和三年(479年)六月起文石室、灵泉殿于方山。八月乙亥孝文帝幸方山,起思远佛寺。即此。 (2)在今山西省寿阳县东北。明末姬关锁率农民起义军与明将曹文诏大战于此。(3)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北。隋义宁元年(617年)李密、翟让自阳城袭兴洛仓,途经此。(4)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。东晋隆安初后秦姚绍败杀武都氐屠飞、啖铁于此。(2)今山名。古称天印山。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、秦淮河东岸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秦始皇凿金陵,此山是其断者,山形整耸,故名方山。”由第四纪火山堆积而成,顶部为玄武岩覆盖,因平坦如方印得名。海拔208米。秦淮河东、南二源于山麓会合,六朝时为都城东南交通要冲。有南宋乾道九年(1173年)建上定林寺塔、海慧寺、方山大庙、洞玄观等名胜古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拉多宗

    又作拉妥、拉托克、纳夺。治所即今西藏昌都县东北拉多。“拉多”,藏语意为神雷。原西藏地方政府置,治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东北拉多。1960年与昌都宗合并,改置昌都县。

  • 北沙河

    ①在今辽宁兴城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宁远卫:白沙河“出卫西二十里之小隐山……东流入海”。②在今山东滕州市北十五里。俗讹为白沙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2滕县:北沙河“源出龙山,西南流,合于漷水。《邑志》云

  • 沃日土司

    清顺治十五年(1658)置,即今四川小金县东沃日河南岸沃日乡(官寨)。喇嘛巴碧太归附时,颂给沃日贯顶净慈妙智国师印信,故称沃日土司。《清史稿·土司传》:乾隆十四年(1749)讨金川,傅恒奏“马良柱转战

  • 沅江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安乐县置,属岳州。治所即今湖南沅江市。大业初属巴陵郡。唐初仍属岳州。乾元中改名桥江县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)复为沅江县,后属常德府。元属常德路。明洪武十年(1377)省入龙阳县

  • 流波矶

    一作刘婆矶。在今安徽贵池市东北十里长江滨。明嘉靖 《池州府志》 贵池四境图: 东北长江岸有刘婆矶。清光绪 《贵池县志》卷4: 刘婆矶,“《府志》: 一名流波。在城东十里”。清有汛。

  • 峡石县

    即硖石县。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。新、旧 《唐书·地理志》 作峡石县。

  • 汪家埠

    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南江埠乡。清同治《余干县志》卷3有汪家埠市。

  • 石镇营

    即今广东平远县西南石正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平远县:石镇营在“县西南百里,向有官兵戍守。又有石镇村隘。《志》云:石镇与兴宁大帽山贼巢接壤,其路险��,可以遏敌。其山嵯峨,

  • 永康县

    ①三国吴赤乌八年(245)分乌伤县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永康市。宝鼎元年(266)后属东阳郡。南朝陈属金华郡。隋属东阳郡,隋末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置缙云县,八年(625)复名永康县,属婺州。元

  • 沧溪镇

    ①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南沟帮子镇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广宁县图:南有沟帮子。民国《北镇县志》:沟帮镇在“城南五十里。周围二里左右,为京奉、营榆两铁路之总汇。……为本境第一巨镇”。②即今江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