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磨原
在今甘肃华亭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唐大历十年(775)胡三省注:“考异曰:《汾阳家传》:‘九月,吐蕃略潘原西而还。八日,至小石门白草川。十八日,下朝那川。二十三日,至里城营、支磨原,入华亭。’”
在今甘肃华亭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唐大历十年(775)胡三省注:“考异曰:《汾阳家传》:‘九月,吐蕃略潘原西而还。八日,至小石门白草川。十八日,下朝那川。二十三日,至里城营、支磨原,入华亭。’”
在今湖北保康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保康县:三十六冈山“在县东南三十里。旁多冈阜, 因名”。
在今广西陆川县北。明万历《重修广西通志》卷5:后阳山在“县北一里。叠嶂起伏,为县所倚”。
一作苇驮坪。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9金州: “绍兴十六年和好成。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。” 民国臧励龢 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 讹为草驮坪。
又名胡店、永兴场。即今四川井研县东北集益乡。清光绪 《井研县志》 卷4: 永兴场 “旧名胡店。创自乾隆五十年,县东北二十里”。
在今贵州省南部。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。山深箐密,其中故为苗族所居,因名。在贵州省南部,西起北盘江岸,东到黔、湘边界,余脉伸入湘、桂两省区。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。东西走向,无明显山脊线。一般海拔 100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建德府置,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建德县 (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建德、淳安、桐庐等市县地。公元1358年朱元璋改为建安府。
明洪武三十年 (1397) 置,属海门卫。在今浙江临海市东 一百里桃渚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台州府: 桃渚千户所,“嘉靖三十九年,倭贼围所城,官军败之”。即此。今有桃渚城遗址。明洪武三十年(1397年
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延平府南平县: 泰平里溪 “在府南七十里。源出沙县界黄泥坑,流三十余里,经府西南七十里之筼筜山下,又东北流,入于西溪”。
金为通京师漕运而凿,在今北京市西石景山北麓引永定河入潞水 (北运河)。《金史· 河渠志》: 大定十一年 (1171),“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,而东至通州之北,入潞水,……及渠成,以地势高峻,水性浑浊
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南龙溪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2:临川县:“西南至龙骨渡八十九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