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庐江郡

庐江郡

①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,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,泾县、宣州以西和江西信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。汉武帝后治舒(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三十里城池乡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市、舒城、霍山县以南,长江以北,湖北英山、广济、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。东汉末废。

②三国魏置,属扬州。治所在六安县(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城北乡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、舒城、霍山、庐江等市县及寿县部分地。吴所置庐江郡治所在皖县(今潜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西南部。西晋时将吴置庐江郡并入,辖境扩大至长江北岸。移治舒县(今舒城县)。南朝宋属南豫州,移治灊县(今霍山县东北)。南齐建元二年(480)移治舒县。梁移治庐江县(今庐江县),属湘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③西晋置,属扬州。治所在阳泉县(今安徽霍邱县西北八十里临水乡)。后废。

④隋大业初改庐州置,治所在合肥县(今安徽合肥市西,唐移治今合肥市)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庐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庐江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改为庐州。


(1)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,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泾县、宣城市以西和江西省信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。汉武帝后徙治舒县(今安徽庐江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巢湖、舒城、霍山等市县以南,长江以北,湖北省英山、武穴、黄梅和河南省商城等县市地。其后治所、辖境一再迁改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(2)隋大业初改庐州置,治合肥县(今安徽合肥市)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庐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庐江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庐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谷罗镇

    金置,属河阳县。即今河南孟县北二十里罗状村。

  • 午子山

    一名母子山。在今陕西西乡县东南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一》:午子山“三峰削立,二水环流,山岭有洞四五,深不可测。风出入有声,谓之风洞,亦谓之午子洞”。原称武子山。在陕西省西乡县城东南。山清水秀,林木

  • 廖江市

    即今湖南资兴县北蓼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郴州一》: 廖江市 “在兴宁县西北”。

  • 苇湖

    又称阿雅尔淖尔。即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玛纳斯湖。

  • 睢南郡

    东魏武定六年 (548) 改沛郡置,治所在斛城县 (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)。辖境相当今宿州市。北齐移治符离县 (今安徽宿州市东北三十八里灰古镇)。隋开皇初废。东魏武定六年(548年)置,治斛城

  • 华岩

    在今湖南道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道州:华岩“有两岩对峙,一明一晦”。

  • 汝阳郡

    东晋析汝南郡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汝阳县(今河南商水县西北)。隋开皇初废。东晋置,治汝阳县(今河南商水县西南)。辖境不详。北齐废。

  • 通星山

    在今广西苍梧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7苍梧县: “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。汉刘曜为太守,常登此山,仰观星历,因号通星山。”

  • 招集县

    南朝宋元嘉九年 (432) 置,属新会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境。南朝梁、陈间改为怀集县。

  • 银葫芦山

    在今河南汝阳县西南。《宋史·孟珙传》: 南宋绍定六年 (1233),孟珙追金将武仙,“战于银葫芦山,军又败,仙与五六骑奔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河南省汝阳县西南。《续资治通鉴》:南宋绍定六年(1233年)孟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