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春郡
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袁州置,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袁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又改为宜春郡。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袁州。
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袁州置,治宜春县(今江西宜春市东,后徙今宜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、萍乡、新余、芦溪、上栗、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改袁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宜春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袁州。
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袁州置,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袁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又改为宜春郡。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袁州。
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袁州置,治宜春县(今江西宜春市东,后徙今宜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、萍乡、新余、芦溪、上栗、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改袁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宜春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袁州。
即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七十里庙头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全州图: 东北有庙头塘。
即今广西武宣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武宣县: “旧治阴江。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。”
北宋置,属石州定胡县。即今陕西吴堡县东北十里吴堡城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开宝九年(976),李克睿“率兵破北汉吴堡砦”。即此。金正大三年(1226)升为吴堡县。
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介休县:天峻山“县东南十五里。以高峻入云而名”。
在今云南华宁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宁州:木角甸山“在州东百三十里。地名备乐村。产芦甘石。旧封闭,嘉靖中,开局铸钱,取以入铜, 自是复启”。
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(香达)南,扎曲与吉曲之间。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19塞外贡马番族:“住牧奇可地方巴彦南称七族,距苏尔莽五百余里。”
唐置羁縻州,属安南都护府。治所在归化县 (在今越南广宁省先安)。后废。
在今辽宁法库县西。为辽河支流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法库直隶厅:“又西秀水河,南入新民。”秀水河在新民东入辽河。辽河支流。在辽宁省北部。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,南流至新民市吴长岗东侧入辽河。长1
①在今浙江余姚市东汇头乡南。元柳贯诗:“姚江东去蜀山青。” 即此。②在今浙江萧山市东北五十五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余杭郡盐官县 “有蜀山”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卷27盐官县: 蜀山 “在县西南二十七里
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临江府清江县:曲水桥“在府(治今临江镇)北三十里,接高安县界。有曲水公馆。水旧自西北来,折而东北,入于清江。今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