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井关

天井关

①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北八十里天井峧,为通山西要道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上党郡高都县:“有天井关。”《晋书·慕容垂载记》:东晋太元十九年(394),“垂进师入自天井关,至于壶壁”。即此。

②一名太行关。西汉置,即今山西晋城市南三十里天井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 上党郡高都县有“天井关”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西汉阳朔二年(前23),“秋,关东大水,流民欲入函谷、天井、壶口、五阮关者,勿苛留”。均此。北宋靖康元年(1126)改名雄定关,元末又称平阳关。其南即羊肠坂道,至为险要。

③在今山西襄垣县东南井关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上党郡有天井关。《寰宇记》卷45上党县:“井谷关,《上党记》云,在天井谷内,深邃如井,因以名之。”


又称太行关。在今山西省晋城市南太行山顶。因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得名。形势险峻,地处太行山南北要冲,历为兵家争夺之地。东汉初,冯异由河内北攻此关,进拔上党二城。五代汉初,以契丹北还,议取河南,苏逢吉请出天井关,即此。北宋靖康元年(1126年)改雄定关,元末亦称平阳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栾店

    即今河南武陟县治木城镇。《明史·河渠志五》:万历三十三年(1605),范守己言:“近者十年前,河沙淤塞沁口,沁水不得入河, 自木栾店东决岸。”即此。1939年武陟县徙治于此。在今河南省武陟县境,濒沁河

  • 七里涧桥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七里。西晋泰始十年(274)筑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谷水“又东左合七里涧……涧有石梁,即旅人桥也”。

  • 上津镇

    即今湖北郧西县西上津镇。1947年当地解放后设上关县于此。在湖北省郧西县北部。面积352平方千米。人口3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上津,人口2870。为金钱河上游主要渡口,故名。为鄂陕边境古镇,南朝梁为上洛

  • 洛容县

    唐永徽中置,属严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东南。天授二年 (691) 割属柳州。南宋时迁治今鹿寨县北中渡镇附近。元属柳州路。明属柳州府,天顺中徙治朱峒 (今鹿寨县北中渡镇)。万历三年(1575) 移治灵塘

  • 渭桥仓

    又名东渭桥仓。唐咸亨三年 (672) 建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古霸水入渭处。关东漕粮先聚于此,然后转运长安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元八年(792),陆贽上言,“令糴米以补渭桥仓之缺数”。即此。

  • 课阳县

    隋开皇初改涅阳县置,属邓州。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五十四里穰东镇。隋大业初属南阳郡。唐初属邓州,贞观元年 (627) 废入穰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涅阳县置,治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。先后属邓州、南阳郡。唐

  • 捍文砦

    亦作捍枝砦。北宋咸平中置,属云安县。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南。宋曾公亮 《武经总要前集》 卷20云安军: 捍文砦 “在 (云安) 县南一百里”。后废。

  • 神武卫

    明景泰三年 (1452) 调置紫荆关城内,属大宁都司。治所在今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关镇。

  • 洋梓镇

    即今湖北钟祥市东北洋梓镇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3 《乡镇》: “洋梓镇,在 (钟祥县) 城东北二十七里。”在湖北省钟祥市中北部。面积403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原此地多梓树,洋者广也,故名。镇人

  • 拦头山

    在今江苏赣榆县东北、山东日照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赣榆县: 拦头山在 “县东北七十里。有石栏际海,可遮洪涛,因名。其并峙者曰阿夜山,山临海,雾气尝昏如夜,因名。亦接日照县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