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娑婆山
亦名婆娑山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南。 《元和志》卷33普慈县:“婆娑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其山绵亘数百里。”有大、小婆娑山之分。《寰宇记》卷87乐至县:“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1乐至县:大婆娑山在“县治南一里。又治北一里有小婆娑山。山高险,皆可屯兵”。
亦名婆娑山。在今四川乐至县南。 《元和志》卷33普慈县:“婆娑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其山绵亘数百里。”有大、小婆娑山之分。《寰宇记》卷87乐至县:“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1乐至县:大婆娑山在“县治南一里。又治北一里有小婆娑山。山高险,皆可屯兵”。
驿站名 (置,驿站)。西汉武帝时置,属敦煌郡效谷县,在今甘肃敦煌市东一百二十里。因东南侧山谷间的悬泉得名。近年在此发现遗址,出土大量的简牍与其他实物,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汉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
又名竹台市。即今湖南耒阳市东竹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二》:竹塔市“在耒阳县东二十里”。
又作伊鲁河卫。明正统后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兴凯湖南伊鲁河流域。后废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2:“伊鲁河卫,正统后置,旧讹亦鲁。”
元驿站。在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南辉河旁。元《析津志》“天下站名”吉答(今黑龙江省龙江附近)正西第十一站。
南朝梁末置,治所在东阳郡长山县 (今浙江金华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金华江、衢江流域各市县地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废。南朝梁末置,治东阳郡(今浙江金华市区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金华、东阳、永康、武义、浦
①即今江苏大丰县南三十九里小海镇。旧属东台县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东台县:“小海镇在治东北五十里。”②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三十四里小海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南有“小海
在今浙江浦江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浦江县: 箓竹岭 “在县北五十里。自趾至顶凡十八盘,亦名淡竹岭”。
三国魏改鄀国置,属襄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。南朝宋为冯翊侨郡。北周废。隋复置,属襄阳郡。唐初废。古县名。鄀,又作若。秦置,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。属南郡。东汉改为侯国。三国魏复为县。南朝宋、齐、梁
元初改济南府置,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。治所在历城县 (今山东济南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、章丘、邹平、济阳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、无棣、沾化、利津等市县及滨州市部分地。至正二十七年 (1367) 朱元璋
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麓。《越绝书》卷8载:“木客大冢者,句践父允常冢也,初徙瑯琊,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,故曰木客。去县十五里。”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,冢在木客村。耆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