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即陶唐氏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。晋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 “尧都平阳,于 《诗》 为唐国。”

②商伐方国。祁姓。相传为尧的后裔。故址在今山西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城村。为周成王所灭,后为其弟叔虞的封地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 “武王崩,成王立,唐有乱,周公诛灭唐。……于是遂封叔虞于唐。唐在河、汾之东,方百里,故曰唐叔虞,姓姬氏,字子于。” 春秋后迁都鄂邑 (今山西乡宁县)。

③夏、商邑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 子产曰: “昔高辛氏有二子,伯曰阏伯,季曰实沈。……迁实沈于大夏,唐人是因,以服事夏、商。其季世曰唐叔虞”,指此。一说在今山西翼城县南。

④周诸侯国。姬姓。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。《左传》: 宣公十二年 (前597),“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”。杜注: “唐,属楚之小国,义阳安昌县东南有上唐乡。” 《史记·楚世家》 谓 “楚昭王灭唐”。

⑤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隐公二年 (前721),“公及戎盟于唐”。杜注: “鲁地。高平方与县西有武唐亭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济宁州》认为,唐或棠即今山东鱼台县旧治 (县西旧城集) 东北十二里之武唐亭。

⑥春秋周地,在今河南洛阳市东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三年 (前519),“尹辛败刘师于唐”,即此。

⑦一作阳。春秋北燕地。在今河北唐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 昭公十二年 (前530),“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”。即此。经文作 “”。


(1)即陶唐氏,传说中远古部落名。居于平阳(今山西临汾市),尧为其首领。《帝王世纪》:尧都平阳,于《诗》为唐国。(2)古国名。(1)商代方国。相传为祁姓,尧的后裔。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唐城村,一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。为周成王所灭,后为其弟叔虞封国。后以尧墟南有晋水,改称为晋。(2)姬姓。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唐县镇。公元前505年被楚所灭。(3)古邑名。(1)又称棠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。《春秋》隐公二年(前721年):“公及戎盟于唐。”即此。(2)又作阳。春秋北燕邑。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北。鲁昭公十二年(前530年),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款于唐,即此。(3)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三年(前519年):“尹辛败刘师于唐。”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四庄

   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八十里。明、清于此置巡司。

  • 松江府

    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华亭府置,属嘉兴路。治所在华亭县 (今上海市松江县)。《名胜志》:松江府 “取吴松江而名”。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。至元二十九年 (1292) 属江浙行省,泰定三

  • 云阳西城

    在今江苏丹阳县延陵镇西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赤乌八年(245),陈勋开破岗渎,“自小其至云阳西城”,即此。在今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南唐庄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权传》:赤乌八年(245年),“遣校尉陈勋

  • 铁石镇

    即今福建清流县东南铁石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清流县: 铁石镇在 “县东南九十里。正统六年,议者以梦溪里山势险阻,草寇不时出没,奏置巡司于铁石山下,以为警备”。

  • 粗朴寺

    亦作楚布寺、磋朴寺。南宋淳熙十四年(1187) 建。在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南郊。为藏传佛教噶举噶派玛噶举支派之祖寺。

  • 周墅镇

    亦作周市。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北二十里周市镇。明嘉靖 《昆山县志》 卷4: “周市,县东北新塘。”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新阳县记: “周市在城东北二十里。” 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昆山县周墅镇,

  • 六郎关

    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六郎关乡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六郎关“在郧西县西南一百七十里。旧上津县南六十里”。

  • 陈霜口河

    在今安徽砀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“夹河”条:“又陈霜口河在县西。源自虞城县史家、皮家二口,分为两河,由镇里堌二十里至县境,西南合流入陈霜口河。”

  • 瑠求

    即流求。指今台湾省本岛。《元史·瑠求传》: “瑠求,在南海之东。漳、泉、兴、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,与瑠求相对,亦素不通。” 至元二十八年 (1291) 冬十月,“命杨祥充宣抚使,给金符,吴志斗礼部员外郎

  • 诺苲州

    即诺柞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