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司州

司州

①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。西晋始正式定名,治所在河南尹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永和、汾西等县以南,沁水、阳城等县以西,陕西黄河、华山以东,河南卢氏、栾川、汝阳、新郑等市县以北及河北邢台市、任县、鸡泽、丘县、馆陶以南,河南滑县、濮阳、范县以北地。永嘉末废。十六国后赵石勒复置,石虎改为洛州。东晋永和中复置司州。北魏改为洛州。太和十七年(493)复为司州。东魏天平初改为洛州。西魏改为司州。北齐复为洛州。

②东晋侨置司州于徐县(今江苏泗洪县南)。此后或侨治合肥县(今安徽合肥市),或侨治襄阳县(今湖北襄樊市襄阳)。永和十二年(356)桓温收复河南地,还治洛阳县,后没于前秦。淝水之战后又还治洛阳县,隆安中没于后秦。义熙十二年(416)刘裕北伐,置司州于虎牢(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),南朝宋景平元年(423)陷于北魏。

③东晋义熙十二年(416)置,治所在虎牢(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)。辖境相当今西起河南灵宝市,东至中牟县;北起古黄河,南至卢氏、临汝、新郑等县市及开封市西南地。北魏泰常八年(423)改为豫州。

④十六国汉刘渊置雍州,镇平阳县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,后改为司州;后赵石虎置司州,镇邺县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);前秦、后秦置司州,镇长安县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。

⑤南朝宋元嘉末侨置,治所在悬瓠城(即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皇兴中改为豫州。

⑥南朝宋泰始中置,寄治义阳郡平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、竹竿河以西,湖北省大洪山以东,澴水以西,应城、黄陂以北地。北魏正始元年(504)改为郢州。

⑦南朝梁天监三年(504)置,治所在南义阳郡(今湖北孝感市北)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天监三年八月,“魏陷司州,诏以南义阳置司州”。即此。七年(508)十月废。寻复置,移治安陆郡(今湖北安陆市)。史称南司州。后废。

⑧北魏天兴中置,治代都平城县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),统近畿诸郡。太和中迁都洛阳后,改名恒州。

⑨北魏太和十七年(493)自平城迁都洛阳,改洛州为司州。东魏天平初迁都邺县,复改为洛州。

⑩东魏天平元年(534)自洛阳迁都邺,改相州为司州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)灭北齐,复改为相州。


(1)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,西晋始定为正式名称。治洛阳县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西晋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山、霍山以南、沁水以西,河南省濮阳、卫辉、朱仙镇以西、外方山以北及陕西省黄河、华山以东,山东省冠县、莘县,河北省邢台、任县、鸡泽、丘县、馆陶以南等地。永嘉后废。(2)东晋侨置,治徐县(今江苏泗洪县南)。此后或侨治合肥县(今安徽合肥市),或侨治襄阳县(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)。永和十二年(356年)还治洛阳县,寻没于前秦。淝水之战后又还治洛阳县,隆安中没于后秦。义熙十二年(416年)刘裕置司州于虎牢(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)。南朝宋景平元年(423年)没于北魏。(3)十六国汉刘渊改雍州置,治平阳县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;后赵石虎亦置,治邺县(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)。(4)南朝宋元嘉末侨置,治悬瓠县(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献文帝改为豫州。(5)南朝宋泰始中置,治平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、竹竿河以西,湖北省大洪山以东,倒水以西,应城市、武汉市黄陂区以北地区。梁大通二年(528年)改名北司州,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改名南司州。北周平北齐改名申州。(6)北魏天兴中置,治平城县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)。太和中改名恒州。(7)北魏太和十七年(493年)自平城迁都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,旧置洛州于洛阳,至是改为司州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洛阳、偃师、孟津、登封、禹县等市县。东魏天平元年(534年)迁都邺,复改为洛州。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攻取洛阳,又改为司州,寻陷入高齐,又改为洛州。(8)东魏天平元年自洛阳迁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;旧置相州于邺,至是改为司州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年)灭北齐,复改司州为相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乃东宗

    即今西藏乃东县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乃东宗。“乃东”,藏语意为象鼻山尖前。1960年改设乃东县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乃东。1960年撤销,改置乃东县。

  • 鹿苑县

    唐武德元年 (618) 分高陵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。贞观元年 (627) 省入高陵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。属雍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
  • 城阳郡

    ①西汉初置,治所在莒县 (今山东莒县)。文帝二年 (前178) 改为城阳国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 并入琅邪国。建安三年 (198) 复置,三国魏移治东武县 (今山东诸城市)。西晋废。②北魏太和三年

  • 灰泉

   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襄陵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襄陵县:灰泉在“县(今襄陵镇)北二里。……引流溉田,下流注于汾河”。

  • 汝罗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营州。治所在汝罗城(今辽宁义县东南石佛堡镇南王民屯)。辽废。

  • 罗付大河

    即今贵州遵义市西北罗江河,为乌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永宁宣抚司: 罗付大河 “在司东,接遵义府界。其下流东南出,入于乌江。天启初,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乱,官军克遵义,追败奢寅于罗付大河口是也”。

  • 虖池河

    即滹沱河。在今山西、河北二省境内。《周礼·职方》: “正北曰并州,其川虖池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河间国乐城县: “虖池别水首受虖池河,东至东光入虖池河。” 即此。

  • 龙门口

    在今河南兰考县西北铜瓦厢北。为黄河津渡处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开封府兰封:“咸丰五年决铜瓦厢,改东北径龙门口入直隶长垣。”

  • 骋州

    唐置羁縻州,属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金阳县东北。北宋属叙州。后废。

  • 孙生镇

    北宋置,属夏津县。即今山东夏津县北三十里新盛店镇。隋开皇末尝置夏津县于此。古镇名。在今山东省夏津县北。金属夏津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