匹袍隘
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上犹县:匹袍隘“在县北八十里村头里。《虞台图说》云,疋袍峒有猴岭。崔嵬横亘,接湖广桂东县罗木山。又有小径可通南韶诸路。正德中,輋贼谢志珊使其党越岭而东,分道由村头里顺流而下,不半日犯县城,即此处也。嘉靖间,居民于村头里筑城,若遇警,则浮龙巡司可据猴岭,以扼要冲。故匹袍与浮龙形援最切”。
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上犹县:匹袍隘“在县北八十里村头里。《虞台图说》云,疋袍峒有猴岭。崔嵬横亘,接湖广桂东县罗木山。又有小径可通南韶诸路。正德中,輋贼谢志珊使其党越岭而东,分道由村头里顺流而下,不半日犯县城,即此处也。嘉靖间,居民于村头里筑城,若遇警,则浮龙巡司可据猴岭,以扼要冲。故匹袍与浮龙形援最切”。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大明三年(459),竟陵王诞举兵广陵,诏沈庆之讨之,“上虑诞奔魏,使庆之断其走路,庆之移营白土,去城十八里”。即此。
即今四川汶川县西南水磨镇(兴仁场)。民国《灌县志》卷2:兴仁场“在治西南九十里。一称水磨沟,濒寿江西岸,据两金门户。旧属漩口乡,古老人村即其地”。1957年划属汶川县。
即新宁铁路。从广东新宁(今台山市)东南的斗山墟起,北至县北公益埠,折东经新会,至江门北街。
①秦置,属恒山郡。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17真定县:“本名东垣……以河东有垣县,故此加东字。”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八年,高祖东出韩王信,余反寇于东垣。”即此。西汉高帝十一年(前196
即今岷江。《寰宇记》卷78茂州汶川县:“玉垒山在县北三里。又有玉轮阪其下,汶水所经焉。蜀谓之玉轮江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67汶川县:玉轮江在“县治西三里。即汶江也。自保县流经此,又南入灌县界。《江源记》:
①南朝梁大通元年 (527) 置,治所在顿丘竹邑城 (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里老符离集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宿州市北部、濉溪、萧县以及江苏沛县等地。东魏武定五年 (547) 改为南济阴郡。北齐复为睢州,移治取
即今广西岑溪县西北三堡镇。明万历《广西通志》卷22:藤县有三眼营。
在今贵州晴隆县境。《清一统志· 兴义府》: 盘江十 一城 “在安南县盘江坡、板桥、海子、马场诸要寨地。明天启中,监司朱家民建以御苗,曰连云、曰有嘉、曰靖氛、曰恬波、曰奏肤、曰龙新、曰资孔、曰项新、曰定
在今河北磁县城南,距临漳县西南邺城二十里。有大小七十二个土丘。因历史上长期认为是曹操设的疑冢,故又名七十二疑冢。为北朝时东魏、北齐王公贵族墓葬。地面上保存有东魏元景植和北齐兰陵王的石碑。已发掘的墓葬均
北魏置,属析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老城镇东三十里。西魏废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。属析阳郡。西魏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