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利州

利州

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智州。

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益州置,治所在兴安县(隋改绵谷县,即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利州,天宝元年(742)改为益昌郡,乾元元年(758)又改为利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、旺苍、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乾宁四年(897)于此置昭武军节度。五代唐平前蜀后曾改益川郡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)为利州路治。辖境略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为广元路。唐初,武士彠为利州都督,其女武则天出生于此。

③辽统和二十六年(1008)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在阜俗县(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及凌源、建平等县市部分地区。元属大宁路。明初废。

④南宋置羁縻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东利周瑶族乡。元属田州路。明洪武七年(1374)属广西布政司,嘉靖初废。


(1)北魏西益州,号小益州,南朝梁改为黎州,西魏复为西益州,废帝三年(554年)改置利州,治兴安县(隋改为绵谷县,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为利州。天宝时曾改为益昌郡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、旺苍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宋属利州路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为广元路。(2)辽统和十六年(998年)置,治阜俗县(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大土城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带。属中京道。金属北京路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附郭易俗县入州。属大宁路。明洪武中废。(3)南宋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东利周。属邕州所领羁縻州。元属来安路。辖境相当今田林县东一带。明嘉靖初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硕特南左翼末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海晏县东北、大通回族自治县西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南左翼末旗: “牧地当博罗充克克河源。东至囊吉立图巴尔布哈,南至图禄根河,西至恰克图北山木鲁,北至恰

  • 将阿木凌宗

    一作章阿布林城。即今西藏昂仁县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: 将,山阴也。阿木凌,旧地名。城居山北,因地以名其城也。”

  • 浅口镇

    在今河北馆陶县西北二十里浅口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太和三年 (829),李听自贝州镇魏州,“七月,(何) 进滔出兵击李听; 听不为备,大败,溃走,昼夜兼行,趣浅口”。即此。古镇名。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北。

  • 东暆县

    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)置,为临屯郡治。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江陵(一说在朝鲜元山、德源一带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“应劭曰:(暆)‘音移’。”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年)置,治今韩国江原

  • 淮扬道

    1914年依前淮安、扬州两府辖境置,属江苏省。治淮阴县 (今江苏淮阴市)。辖境约当今江苏泗阳、淮阴、洪泽、金湖、高邮、扬州、仪征以东,泗阳、淮阴、涟水、滨海以南,邗江、江都、泰州、泰县、海安以北地区。

  • 唐州

    ①北魏孝昌中置,治所在白马城 (今山西临汾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、霍州二市及洪洞、浮山、安泽、汾西等县地。建义元年 (528) 改晋州。②西魏废帝三年 (554) 改肆州置,治所在下溠县 (今湖北随

  • 中公旗

    即内蒙古乌拉特中旗。

  • 汤山城

   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南汤山城镇。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9:汤山城在“(凤凰)城东五十里”。

  • 茫拉河

    亦作忙拉河。即今青海贵南县之茫拉河(哈克河)。清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3黄河流域图:哈克河俗名忙拉河。

  • 石镜峰

    在今江西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。《水经·庐江水注》:“山东有石镜,照水之所出。有一圆石,悬崖明净,照见人形,晨光初散,则延曜入石,毫细必察,故名石镜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