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仙游寺

仙游寺

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三十五里马召乡黑水河畔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)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 改名仙游寺。唐咸通年间改为三寺,一寺早毁,今存二寺,分隔在黑水南北两岸。南岸为仙游寺,通称南寺。现存正殿五间,前后有大小古塔四座,最大者名法王塔,为七层方形砖塔。北岸为中兴寺,通称北寺。1998年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,在塔身天宫出土了石棺、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三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十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


在陕西省周至县城南15千米马召镇黑水河畔。寺院三面青山环抱,一面碧水环绕,风景清幽,磊落天然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年)十月,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改名仙游寺。唐大中年间改为三寺,黑河南岸为仙游寺,又称南寺;北岸为中兴寺,又称北寺;另一寺在宋代已毁。寺在唐、宋两代最为鼎盛。明天顺六年(1462年),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,复修扩建,改名普缘禅寺。清康熙二年(1663年)、乾隆和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。现存清代大雄宝殿一座,面阔5间;东西厢房20间;隋代法王塔和明清时期和尚墓塔4座;明天顺六年所铸大铁钟一口。法王塔为四方形七层密檐式砖塔,高27.78米。1998年8—10月,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。在塔身天宫内发现了石棺、鸿雁衔瑞草纹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3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10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南、北寺之间有黑水潭,又名五龙潭,水深不可涉,唐代诗人岑参有“石潭积黛色,每岁投金龙”诗句。唐、宋两代文人学士如卢纶、吴道子、王勃、白居易、陈鸿、王质夫、岑参、李商隐、苏轼、苏辙等均到此游览,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,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,在此写下了文情并茂的不朽诗篇《长恨歌》。北宋嘉祐七年(1062年)苏轼任凤翔通判时曾两次游仙游寺,寺内现存有苏轼写的“客远红尘丛中,到此俗缘尽了;堂开白云窝里,从兹觉岸齐登”对联一副。法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卜门山

    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��嘉县: 卜门山在“县(治今��嘉街)东北三十里。高可千仞,最为险峻。《志》云,即楚雄峨碌之支也。高耸

  • 端溪

    ①在今广东高要市东北栏柯山西麓。产砚石,世称端砚。唐宋时采砚于此。宋苏易简 《砚谱》云: “端溪有斧柯、茶园、将军地,同是一溪,惟斧柯出者大不过三四指,一两呵汗津滴沥,真难得之物。” 又叶樾 《端溪砚

  • 慈乌水

    即今陕西宜君县北青河。有玉华、缠带谷二源,俱出铜川市西北界,东北流至县北合流为慈乌河,至黄陵县入沮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宜君县:慈乌水 “在县西四十里。源出子午岭,流经兰芝谷”。

  • 金川堡

    明置,属建昌卫。在今四川德昌县东南锦川乡。

  • 虎皮驿

    明置,在今辽宁沈阳市南六十里十里河镇。为沈、辽间交通要冲。《清太祖实录》: 天命六年(1621) 三月,从沈阳攻辽阳,“前进至虎皮驿,军民俱已弃城遁,遂驻营”。

  • 牛耳山

    在今陕西耀县西北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耀州:牛耳山“以两山东西分,若牛耳也”。

  • 善无郡

    北魏置,属恒州。治所在善无县 (今山西右玉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右玉县地。孝昌中废。东魏天平二年 (535) 寄治肆州秀容郡城 (今山西忻州市西北)。北齐废。北魏置,治善无县(今山西右玉县南)。辖境相

  • 牛首池

    一作牟首池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汉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濯鹢牛首。”张揖注:“牛首,池名,在上林苑西头。”又作牟首池。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。西汉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西驰宣曲,濯鹢牛首。”即指此。

  • 杨绪沟

    即今山东章丘市北獭河,为小清河旧渠之上源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杨绪沟水“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,西北径土鼓城东,又西北径章丘城东,又北径宁戚城西,而北流注于济水也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9章丘县:“杨绪水,一名

  • 穴城戍

    应在今河北古北口以北潮河上游一带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普通七年(北魏孝昌二年,526),“魏安州石离、穴城、斛盐三戍兵反,应杜洛周”,即此。北魏置,确地未详,疑在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潮河流域。属安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