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河

中河

①即今江苏宿迁市至淮阴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。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、遥两堤之间。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,经骆马湖口,历桃源县(今泗阳县),至清河县(今淮阴市西南废黄河北岸)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。三十八、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,以北堤为南堤,另筑北堤,称新中河。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(今泗阳县东南)以北河身浅狭,改用旧中河,与新中河合为一河。重加修筑,运道称便。

②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之中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东乡县:“前、中、后三江为通川江上流, 自太平入,至城东合流入达县。”源出城口县西庙坝镇,西南流入宣汉县,于普光场西与后河合流,西南流于县城东与前河合,始称州河。


古水名。今江苏省宿迁市至淮安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。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、遥两堤之间。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,经骆马湖口,历桃源县(今泗阳县),至清河县(今淮安市西北废黄河北岸)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。又自仲家闸分中河东流经安东县(今涟水县),转东北由潮河入海,名下中河;用以分泄黄水,因兼盐运之利,故又名盐河。二十七年正月竣工。自后南来粮船北上,出南运口后,行黄河数里,即入中河,直达张庄运口,避开了黄河一百八十里风涛之险。三十八年和三十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,以北堤为南堤,另筑北堤,称新中河。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(今泗阳县东南)以北河身浅狭,改用旧中河,与新中河合为一河。重加修浚,运道称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肥水堰

    南齐建。在今安徽寿县城外西北角,东淝河南侧。《南齐书· 垣崇祖传》: 建元二年(480),北魏攻寿春,崇祖 “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,堰北起小城,周为深堑,使数千人守之”。即此。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北。南朝

  • 柏山

    ①在今北京市门头沟西北青白口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1顺天府: 柏山 “在府西北清白口社,山四旁多产柏,故名。上有寺,亦以柏山名”。②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行唐县: 柏山在 “县西北三十五

  • 羊山卫

    明洪武三年(1370)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。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大庸卫。

  • 乳泉

    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中和镇 (旧儋州城)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5昌化军: 乳泉 “东坡居儋耳城南天庆观,得泉甚甘。作 《乳泉赋》”。

  • 云台山

   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。有泉石之胜。《金陵胜迹志》卷4:云台山“在殷子山东陶吴镇旁,有石龙池,澄泓可爱,清鉴毛发,纤鳞游泳,或云龙族,西迤十里为虎肱洞”。②即银山。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之云台山。《清一统志·

  • 义堂村

    即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三十五里义堂镇。民国《临沂县志》舆图:县西北有义堂村。因村内有刘、关、张“三义堂”庙,故名。

  • 武隆县

    ①唐如意元年 (692) 置,属幽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。景云元年 (710) 改名会昌县。②唐长寿二年 (693) 改唐隆县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镇。神龙元年(705) 复改为

  • 玉山

    ①在今河北满城县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玉山“山多白石如玉,所谓燕石次玉者也。下有玉山店”。②在今浙江绍兴县北斗门镇。宋《嘉泰会稽志》卷9山阴县:玉山“在县北三十三里。《旧经》云:唐贞元元年

  • 抹邦山

    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宋史·王韶传》: 熙宁五年 (1072),王韶 “引兵城渭源堡……径趣抹邦山”。即此。

  • 都会市

    又名东市。隋大业城 (今陕西西安市) 两大市场之一。在大业城东部。西接平康、宣阳二坊,东连道政、常乐二坊,北邻宜仁坊,南靠安邑坊。徐松 《唐两京城坊考》 卷3: 胜业坊 (隋宜仁坊) “次南东市。隋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