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都

三都

①《左传》:定公十二年(前498),“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”。杜注:“三都,费、郈、成也。”

②相传古蜀国有三都: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广都(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中和镇)、新都(今四川新都县)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蜀以成都、广都、新都为三都,号名城。”

③东汉称洛阳为东都、长安为西都、宛为南都,合称“三都”。

④三国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都。魏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、蜀都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吴都建业(今江苏南京市),称为三都。西晋左思写有《三都赋》。

⑤唐都长安,显庆二年(657)建洛阳为东都,天授元年(690)建晋阳为北都,与长安合称“三都”。


(1)古地名。(1)《左传》定公十二年(前498年):“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。”杜注:“三都,费、郈、成也。”(2)东汉称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为东都,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为西都,宛(今河南南阳市)为南都,合称“三都”。(3)晋左思作《三都赋》,指三国魏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、吴都建业(今江苏南京市)、蜀都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为“三都”。(4)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蜀以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、广都(今双流县东南中兴)、新都(即今成都市新都区)为三都。”(5)唐定都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。显庆二年(657年)建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)为东都,天授元年(690年)建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南古城营)为北都,与长安合称“三都”。(2)集镇名。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。人口 2600。明正德七年(1512年)在儋州西部置立麻都、薛馆都、曾刘都,简称三都。1930年建圩,故名三都圩。1957年设三都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改设区,1986年置镇。2002年并入洋浦经济开发区。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组团之一。那干公路经此。(3)村名。又称街上。在福建省邵武市北部、晒口溪畔。属水北镇。人口650。明设都图,此为三都,故名。20世纪40年代曾为区苏维埃政府驻地。有瓷器、耐火材料厂。有公路南接水杉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节水

    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迁江县: 武节水 “在县 (治所在今迁江镇) 西十里,流汇于都泥江”。

  • 克里雅山

    一名克勒底雅山。在今新疆于田县南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卷3:克勒底雅,“回语,意其来而未定之辞(言人新住此山)。旧对音为克里雅”。

  • 孟通

    即勐统。在今云南昌宁县南六十八里勐统乡。《明史·云南土司二》: 正统七年 (1442) 征麓川之役,从东路者 “招降孟通诸寨”。

  • 运河站

    即今江苏邳州市。陇海铁路经此设站。1956年邳县迁治于此,设运河镇。1992年邳县改设邳州市。

  • 蒲山

    ①在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嘉兴府一》: 蒲山 “有外、里二山”。里蒲山滨海,外蒲山为海中岛屿。②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一》: 蒲山 “自紫山迤逦东行,冈峦陡起,逆折而

  • 郎官湖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南隅太平巷、郎星巷一带。原名南湖。唐乾元初,李白至沔州,与故人张谓等游南湖,改名郎官湖。有 《泛沔州城南郎官湖》 诗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 引 《府志》: “湖汇城中诸水,南从

  • 鹊山湖

    在今山东济南城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9历城县: “历水在县东门外十步。按晏谟 《三齐记》 云,历水出历祠下,泉源竞发,与泺水同入鹊山湖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1历城县: 鹊山湖 “湖北岸有鹊山,因名

  • 北路右翼右末旗

   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木胡雷诺扬驿站。

  • 锦屏山

    ①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交城县: 锦屏山 “红崖绿树,灿若锦屏”。故名。②在今山西怀仁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21大同府: 锦屏山 “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。山旧有瓷窑及铁治”。③古

  • 海观楼

    在今四川泸州市东沱江注入长江处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53泸州: 海观 “在州治南定楼之右,即城东隅两江合流处。旧为来风亭,丞相赵公敞而大之,易今名。夏潦高涨,两江环合,弥漫浩渺,真海观也。阎侍郎苍舒诗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