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万佛堂石窟

万佛堂石窟

在今辽宁义县西北十八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:万佛堂在“(义州)城西十五里。有山俯瞰凌河。魏景明间,好事者于南岩石佛像,大小无数,故名”。分东、西两区,西区共九窟,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499)。分上、下两层,下层为六大窟,上层为三小窟,下层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。第5窟内有《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》。东区共七窟,是韩贞等七十四人于北魏景明三年(502)凿成。在第5窟的门楣上刻有《韩贞造像题记》。东区山顶上有一圆形小塔,为明成化十年(1474)都督佥事王锴所建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在辽宁省义县西北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。石窟分东西两区。西区共9窟,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。分上下两层,下层为六大窟,上层为三小窟,下层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。第五窟内有《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》。东区共7窟,是韩贞等74人于北魏景明三年(502年)凿成的私窟。在第五窟的门楣上刻有《韩贞造像题记》,明代思想家贺钦有“峭壁镵成万佛身,招提开创几千春”的诗句颂之。东区山顶上有一圆形小塔,为明成化十年(1474年)都督佥事王锴所建。塔南有石刻《塔铭》,记建塔之经过。现石窟内的造像风化严重,但在中国石窟艺术中,仍有一定的地位。遗留的碑刻、题记和塔铭,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。元景碑的书法,堪与龙门始平公诸碑志媲美,近人梁启超评为“天骨开张,光芒闪溢”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万佛堂石窟


猜你喜欢

  • 满撮纳城

    即今西藏错那县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卫地诸城: 满撮纳城 “在喇萨东南四百四十里”。藏语满为门隅,撮纳为湖边、湖鼻。后称错那宗。1960年改设错那县。满撮纳又作错拉、扪磋纳。清康熙年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

  • 仙霞关

    南宋置,在今浙江江山市南保安乡南仙霞岭上。《明一统志》卷43:仙霞关“在江山县南一百里,抵福建界, 为入闽咽喉之地, 今置巡检司”。

  • 灵谷山

   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10抚州临川县:灵谷山“在县东四十三里。山中有石头像,因以为名。按,荀伯子《临川记》云,悬岩半岫,有瀑飞流,分于木末,映日望之如掣练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抚州府临川县

  • 赵县

    ①1913年改赵州为县,属直隶大名道。治所即今河北赵县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② 1913年改赵州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因与直隶赵县重名,1914年改凤仪县。1958年并入大理市。(1)旧县名。1913

  • 寻阳山

   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六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仙游县:寻阳山“山自西北来,峙为三峰,中大雪,北仙台,西香炉,极为雄伟。左右环叠, 峰岩甚众,并称奇胜”。

  • 喀尔喀河

    即今蒙古国东方省东境之哈拉哈河,注入贝尔湖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布雨尔湖 “喀尔喀河西北流至此汇为大湖”。

  • 小红沟

    在今甘肃靖远县东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3兰州府靖远县图:东北有小红沟,产盐。

  • 鲁山县

    北周改山北县置,为鲁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。隋开皇初改为鲁县。唐初复改为鲁山县,为鲁州治。后属汝州。明属汝州直隶州。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在河南省中部。属平顶山市。面积2432

  • 苏滨水

    又作恤品水、速平江。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绥芬河。源出吉林东北部汪清县东盘岭,北流至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北,折而东南流经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入日本海。《金史·世纪》:“苏滨水民不听命,使斡带等至活罗海川,召诸官僚

  • 青冈关

    明置,属越嶲卫。在今四川越西县北四十里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34 《边防记》 越嶲卫:“利济驿十五里为青冈关。 关北通儿姑青冈, 南通广洪鱼洞诸寨,越嶲之门户。” 清置青冈关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