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掩鼻计”。谓因妒忌而毁谤。唐长孙佐辅《古宫怨》诗:“拊心却笑西子嚬,掩鼻谁忧郑姬谤?”
源见“臞儒”。指有操守、才能的隐士。金元好问《病中》诗:“膏粱无急变,山泽有真臞。”
同“屈原沉湘”。唐柳宗元《汨罗遇风》诗:“南来不作楚臣悲,重入修门自有期。”
源见“阜财解愠”。谓为民造福,消除怨怒。唐张九龄《恩赐乐游园宴应制》诗:“晞阳人似露,解愠物从风。”【词语解愠】 汉语大词典:解愠
同“桃源洞”。唐胡曾《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》诗:“青野雾消凝晋洞,碧山烟散避秦溪。”
源见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。本指全国统一的车轨和文字,引申指国家的体制法度。清魏源《〈海国图志〉叙》:“轨文匪同,货币斯同。神奇利用,盍殚明聪。”【词语轨文】 汉语大词典:轨文
源见“濠上观鱼”。借指超脱世俗的乐趣。唐吴融《绵竹山四十韵》:“不管安与危,不问荣与辱。但乐濠梁鱼,岂怨钟山鹄。”
衣冠:指士族。金陵(南京)为东晋旧都,当时王谢等士族群居于此。 晋朝的贵族陵墓,现在成了一片荒丘。 表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。语出唐.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:“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”宋.王安
源见“重九登高”。古俗重阳节取茱萸缝袋盛之,佩系身上,祛邪辟恶。唐郭元振《子夜四时歌.秋歌二》:“辟恶茱萸囊,延年菊花酒。”【词语茱萸囊】 汉语大词典:茱萸囊
唐刘蜕《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》:“文冢者,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,聚而封之也。”后用为惜文的典故。宋苏轼《次前韵再送周正孺》:“高风倾石室,旧学鄙文冢。”【词语文冢】 汉语大词典:文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