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藕断丝连

藕断丝连

孟郊《去妇》诗:“妾心藕中丝,虽断犹牵连。”后因用“藕断丝连”比喻表面上关系断绝,实际上情意还在牵连。多指男女间情意未绝。《花月痕》十二回:“鸨儿爱钞,姐儿爱俏,所以藕断丝连,每瞒他妈给他许多好处。”梁启超《屈原研究》:“可见他和怀王的关系,仍是藕断丝连了。”


并列 藕已折断,丝还相连。①比喻表面上已断绝关系,实际在感情上还牵连着。语本唐孟郊《去妇》诗:“妾心藕中丝,虽断犹牵连。”高阳《粉墨春秋》:“周佛海明白,……只要有一次~的真凭实据,那时恐怕真的演出一个夫妻仳离的结果。”②比喻断断续续。老舍《我怎么写的〈春华秋实〉剧本》:“……在万忙中,我总抓紧时间,~地写剧本。”△用于写男女感情关系或工作关系方面。→意惹情牵 难舍难分 ↔一刀两断。也作“藕断丝联”、“藕断丝长”。


【词语藕断丝连】  成语:藕断丝连汉语词典:藕断丝连

猜你喜欢

  • 门外楼头

    门外:宫城门外。楼头:楼上。“门外楼头”是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贪恋女色荒政亡国的一个历史事实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,容貌端丽,天性聪慧,甚得恩宠。陈后主荒淫无道,怀抱张贵妃于膝上来研究决定国家大事。隋军南

  • 富贵白云

    同“富贵浮云”。唐刘商《题刘偃庄》诗:“何事退耕沧海畔,闲看富贵白云飞。”

  • 要襋

    《诗.魏风.葛屦》:“要之襋之,好人服之。”高亨注:“要,读为腰,用为动词,即缝裙子的腰。襋,底襟,用为动词,即缝裙子的底襟。”后以“要襋”指好衣服。宋苏轼《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》诗:“山人乐此耳,寂寞

  • 太岁在酉,乞浆得酒;太岁在巳,贩妻鬻子

    见〔岁在申酉,乞浆得酒;岁在辰巳,嫁妻卖子〕。

  • 金屋藏娇

    旧题汉.班固撰《汉武故事》:“(胶东王)数岁,长公主嫖抱置膝上,问曰:‘儿欲得妇不?’胶东王曰:‘欲得妇。’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,皆云不用。末指其女问曰:‘阿娇好不?’于是乃笑对曰:‘好!若得阿娇作妇

  • 韦脂

    《楚辞.卜居》:“宁廉洁正直,以自清乎?将突梯滑稽,如脂如韦,以洁楹乎?”王逸注:“柔弱曲也。”朱熹集注:“脂,肥泽。韦,柔软也。”后以“韦脂”比喻为人圆滑。清林则徐《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》:“必

  • 才尽江郎

    同“才尽江淹”。清端木埰《疏影.和幼霞》词:“只自惭,才尽江郎,怎和引商高曲。”【词语才尽江郎】   汉语大词典:才尽江郎

  • 纳沟之痛

    源见“纳隍之志”。指痛惜人民的疾苦。清黄宗羲《明儒学案.处士耿楚控先生定理》:“伊尹之觉,非闻见知解之觉也,即其若挞之耻,纳沟之痛,此其觉也。”

  • 方召

    《诗.小雅.采芑》:“方叔莅止,其车三千,师干之试。”《诗》序:“《采芑》,宣王南征也。”《诗.大雅.江汉》:“江 汉之浒,王命召虎,式辟四方,彻我疆土。”《诗》序:“《江汉》,尹吉甫美宣王也。能兴衰

  • 不识庐山真面目

    宋.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庐山云雾甚多,常年围绕山峰,不易看清。宋诗人苏轼抓住这一特点咏吟庐山的独特景色。后遂用为认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