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沧海遗珠

沧海遗珠

比喻被埋没了的人才。亦称“沧海珠”、“遗珠”。出自唐狄仁杰之事迹。狄仁杰参见“斗南一人”条。狄仁杰在任汴州参军时,曾被吏人诬诉。黜涉使阎立本召讯他后,搞清了事情的真相,并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,便对他说:“孔子曾经讲过,观过可以知仁,你可算得是‘沧海遗珠’啊!”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115《狄仁杰传》4207页:“(狄仁杰)为吏诬诉,黜陟使阎立本召讯,异其才,谢曰:‘仲尼称观过知仁,君可谓沧海遗珠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》:“盈把那须沧海珠,入怀本倚昆山玉。” 唐·李商隐《送臻市》:“昔去灵山非拂席,今来沧海欲求珠。” 金·元好问《寄答飞卿》:“一首新诗一纸书,喜于沧海得遗珠。” 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士女随迁》:“但有过抱艺怀才,那曾见沧海遗珠。” 明·荑秋散人《玉娇梨》:“既郎君不服,何不把原诗写出,待妾送与小姐再看,倘遗珠重收,也不见得。” 清·程先贞《仿杜陵为六绝句·王太常》:“既托周亲如肺腑,难以沧海报遗珠。” 清·佚名《麟儿报》:“宗师又问道:‘你既有此美才,为何府县遗失,竟不见你卷子。府县可谓无目遗珠了。’”


主谓 大海中被采收者遗漏的珍珠。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品。语出《新唐书·狄仁杰传》:“举明经,调汴州参军,为吏诬诉。黜陟使阎立本召讯,异其才,谢曰:‘仲尼称:观过知仁,君可谓沧海遗珠矣。’荐授并州法曹参军。”明·李贽《焚书·龙燬先生文录抄序》:“夫先生之书,一字不可轻掷,不刻其全则有~之恨。”△多用于表示人才或珍品不被重视的遗憾。


【典源】《新唐书·狄仁杰传》:“狄仁杰字怀英,并州太原人。……举明经,调汴州参军。为吏诬诉,黜陟使阎立本召讯,异其才,谢曰:‘仲尼称观过知仁,君可谓沧海遗珠矣。’荐授并州法曹参军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狄仁杰字怀英,他科考入仕,任汴州参军,为吏诬告,黜陟使阎立本亲自讯问,对狄仁杰的才能不禁称奇,说:“孔子称观过知仁,你可谓沧海遗珠了。”于是荐举狄任并州法曹参军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被埋没的人才; 或形容珍贵的事物。

【典形】 沧海求珠、沧海遗珠、沧海珠、遗珠。

【示例】

〔沧海求珠〕 唐·李商隐《送臻市》:“昔去灵山非拂席, 今来沧海欲求珠。”

〔沧海遗珠〕 金·元好问 《寄答飞卿》:“一首新诗一纸书,喜于沧海得遗珠。”

〔沧海珠〕 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》:“盈把那须沧海珠,入怀本倚昆山玉。”

〔遗珠〕 清·程先贞《仿杜陵为六绝句·王太常》:“既托周亲如肺腑,难以沧海报遗珠。”


【词语沧海遗珠】  成语:沧海遗珠汉语词典:沧海遗珠

猜你喜欢

  • 鹑服

    同“鹑衣”。唐骆宾王《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》诗:“鹑服长悲碎,蜗庐未卜安。”【词语鹑服】   汉语大词典:鹑服

  • 二卵弃干城

    《孔丛子.居正》:“子思言苟变于卫君曰:‘其材可将五百乘。’卫君曰:‘变也尝为吏,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。以故弗用也。’子思曰:‘圣人之官人,取其所长,弃其所短;今君处战国之世,选爪牙之士,而以二卵弃干城

  • 剪髻鬟

    同“剪发待宾”。唐杜甫《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》诗:“月陈剪髻鬟,市鬻充杯酒。”

  • 黻藻

    源见“黼藻”。指写出华美的辞藻或文字。明 孙柚《琴心记.给管求文》:“管城子即日抒词,楮先生行当黻藻。”【词语黻藻】   汉语大词典:黻藻

  • 伐毛洗髓

    宋.李昉《太平广记(六).〈东方朔〉》引《洞冥记》载:朔以元封中;游鸿濛之泽,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滨。俄而有黄眉翁,指母以语朔曰:“昔为我妻,托形为太白之精,今汝亦此星之精也。吾却食吞气,已九十余年,目

  • 尘露

    灰尘和露水,喻轻微。三国魏曹植《求自试表》:“冀以尘露之微,补益山海;萤烛末光,增辉日月。”意为象灰尘附于泰山,露水滴入沧海一样,尽一点极为微小的力量。【词语尘露】   汉语大词典:尘露

  • 满怀心腹事,尽在不言中

    一腔心事,不便明言,就用沉默来表示。语出元.无名氏《马陵道》一折:“我正是:满怀心腹事,尽在不言中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二七回:“安太太见何玉凤经张金凤一片良言,……知她满怀心腹事,尽在不言中。”也单引〔

  • 练先书

    晋.卫恒《四体书势》:“弘农张伯英者,因而转精其巧,凡家之衣帛,必书而后练之。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。”练,漂煮;练之,指把书写用过的衣帛漂洗干净。汉朝张芝十分酷爱书法,凡家中衣帛,一定要先拿来蘸着水练习

  • 升车正立

    上车时,要端正地站好。 原形容孔子恭敬有礼,后也指人的仪容整肃。语出《论语.乡党》:“升车必正立,执绥。”《汉书.成帝纪.赞》:“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好,父子昆弟侍帷幄,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,升车正立,

  • 卞和三献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怀才难遇。唐韩愈《孟生诗》:“卞和试三献,期子在秋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