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死不瞑目

死不瞑目

瞑目:闭上眼睛。死时也不闭上眼睛。形容至死也不甘心。也用来比喻志向坚决。孙坚(155-191年),字文台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县)人。汉灵帝时任长沙太守。东汉末年,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专擅朝政,肆虐京都。诸州郡都起义兵讨伐董卓。孙坚也发兵,并屡败董卓,董卓对孙坚作战勇武很害怕,便派遣将军李催去收买孙坚,许以和亲,并对孙坚及其子弟封官许愿。孙坚不为所动。他对李催说:“董卓逆天意,行无道,颠覆汉朝王室,我如不能夷灭他三族,把他的罪行昭示于四海,就是死也不能闭上眼睛,怎能和他结亲呢?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吴书》《孙坚传》卷46第1097页:“卓惮坚猛壮,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,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、郡守者,许表用之。坚曰:‘卓逆天无道,荡覆王室,今不夷汝三族,县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,岂将与乃和亲邪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:“公疾益甚,叹曰:‘四患未除,吾死不瞑目矣!’” 宋·陆游《剑南诗稿·三三·七月下旬得疾,不能出户者十有八日,病起有赋》:“著书殊未成,即死不瞑目。” 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支日记》:“我觉得倘不将这药认作‘戒烟药水’,他大概是死不瞑目的。”


主谓 瞑目,闭眼。死了也合不上眼。谓人抱恨而死,心有不甘。语本《左传·文公元年》:“谥之曰灵,不瞑。”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支日记》:“我觉得倘不将这药认作‘戒烟药水’,他大概是~的。”△多用于描写含恨而死之人。 →抱恨终天 ↔死而无怨 死亦瞑目 含笑入地 心甘情愿。也作“死不闭目”。


解释瞑:闭,合上。死了也不闭眼。表示心事未了,死了也有遗憾。

出处三国志·吴志·孙坚传》:“坚曰:‘卓逆天无道,荡覆王室,今不夷汝三族,县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。’”

东汉末年,宦官和内戚轮流执政,朝廷腐败凋敝,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最终爆发了黄巾大起义。董卓是西北地区甘肃临洮人,他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,盘踞在河东地区,不肯接受朝廷的调度。后来,在宦官和内戚的斗争中,董卓趁机带兵进京,控制了中央政权。此后董卓秽乱后宫、放纵士兵草菅人命、搜刮民财、虐待大臣,引起了天下之人的公愤。

汉灵帝死后,董卓专擅朝政,在京城骄横放纵。各州郡共同起兵,推举袁术作为领导人,打算征讨董卓,孙坚也积极响应。孙坚是孙权的父亲,当时地位尚低,他带领人马拜见袁术,袁术上表推荐他担任破虏将军、豫州刺史。此后,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,孙坚勇敢坚定,多次失败后仍坚持战斗,终于在阳人(地名)大败董卓的军队,杀死了董卓的大都督华雄。

阳人大捷之后,董卓对孙坚的勇猛顽强非常忌惮,打算收买他。就派手下过来,让孙坚开列一个子弟亲信的名单,以便朝廷按名单分封赏赐。孙坚义正词严地说:“董卓违逆天命,颠覆王室,大逆不道。今天不诛杀你父母妻子的宗族,不将你的罪行昭示于天下,我死也不会闭上眼睛。又怎会与你和亲呢?”孙坚终因自己的勇敢和坚定,成为吴国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。

近义遗恨终生

例句

素以“扭亏圣手”著称的企业家向大家立下军令状:不把化肥厂搞上去死不瞑目。


【词语死不瞑目】  成语:死不瞑目汉语词典:死不瞑目

猜你喜欢

  • 庚癸诺

    源见“呼庚癸”。表示同意接济粮食。宋范成大《丙午新正书怀》诗:“一饱但蕲庚癸诺,百年甘守甲辰雌。”【词语庚癸诺】   汉语大词典:庚癸诺

  • 冰下语

    同“冰言”。明汤显祖《紫箫记.巧探》:“昔作花卿妾,今作李郎媒,好将冰下语,去问月老来。”

  • 耦俱无猜

    《左传.僖公九年》:“公家之利,知无不为,忠也;送往事居,耦俱无猜,贞也。”杜预注:“往,死者;居,生者;耦,两也。送死事生,两无疑恨。”杨伯峻注:“耦指死者居者,谓两者於我俱无猜疑。”后以“耦俱无猜

  • 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

    自古以来,人都免不了一死,如果得不到人们的信任,国家就立不住脚。语出《论语.颜渊》: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”《三国演义》一一回:“(孔)融曰:‘公切勿失信。’玄德曰:‘公以备为何如人也?圣人云:自

  • 犊鼻生涯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指卖酒,当酒保。宋晏幾道《题司马长卿画像》诗:“犊鼻生涯一酒垆,当年嗤笑欲何如?”

  • 唯利是图

    原为“唯利是视”,形容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地加以谋取。公元前578年,晋厉公纠合九国诸侯伐秦。行前,以大夫吕相为使赴秦,宣布两国绝交。他说,我们两国,自先君献公和贵国穆公以来,几十年间,虽然时和时战

  • 董龙鸡狗

    北魏.崔鸿《十六国春秋》卷四十二“王堕传”:前秦王堕博学有雄才,苻洪征讨梁犊时,以堕为司马之职。他曾预言苻氏能成王霸之业,以此更受器重,后为宰相。苻健继位后,对他尤为敬重。“苻生既嗣位,残虐无道,杀戮

  • 高义薄云

    薄:迫近。原指文章的义理很高,迫近云天。后主要用来形容情深义重。沈约在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后阐述了对以前各著名文人词赋家的看法,他说:“自周王朝衰微以来,文学英俊辈出,屈原、宋玉开一代先河,贾谊、司马相

  • 先我著鞭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指抢先,占先。《孽海花》十八回:“我国若不先自下手,自办银行,自筑铁路,必被外人先我著鞭,倒是心腹大患哩。”

  • 事豫则立

    凡事若能预先准备计划好,则易成功。《礼记.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言前定则不跲,事前定则不困,行前定则不疚,道前定则不穷。”跲( ㄐㄧㄚˊ jiá 甲):窒碍。【词语事豫则立】  成语: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