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榆塞

榆塞

古代北方边塞累石为城,种植榆树。王恢(?——前133年),燕(今河北)人,初为边吏,熟悉匈奴情况,任大行(即大行人,官名,负责掌管天子和诸侯间的礼仪)。元光二年(前133年),他反对与匈奴和亲,建议派人诱致匈奴单于,伏兵出击。他说:“秦朝时蒙恬(秦朝名将,秦统一六国后,他率兵30万人击退匈奴,并修筑长城)向匈奴发动进攻,击退胡兵几千里,把黄河当作北方边境,垒石砌成城墙,种植榆树,驻兵戍守边塞,使匈奴不敢放马到黄河饮水。对匈奴只可以用威力去摄服,而不能用仁义去取悦、讨好。”后以“榆塞”为典,泛指边塞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52《韩安国传》2398、2401页:“匈奴来请和亲,上下其议。大行王恢,燕人,数为边吏。”“恢曰:‘……及后蒙括为秦侵胡,辟(屏除,此指驱逐)数千里,以河(黄河)为竟(境),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于河,置烽燧(烽火,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)然后敢牧马。夫匈奴独可以威服,不可以仁畜(xù旭,取悦、讨好)也。”如淳注曰:“塞上种榆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》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干。” 宋·刘克庄《沁园春·七和》:“榆塞外,恰枣红时候,想羽书忙。” 宋·刘克庄《满江红·夜雨凉甚,忽动从戎之兴》:“生怕客谈榆塞事,且教儿诵花间集。” 清·文廷式《忆旧游·秋雁》:“怯霜飞榆塞,月冷枫江,万里凄清。”


【词语榆塞】   汉语词典:榆塞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

    与:给予。 人家不要的,我买过来;人家需要的,我再卖出去。 指商人经商,善于掌握行情,窥伺时机,牟取暴利。语出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:“当魏文侯时,李克务尽地力,而自圭乐观时变,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。

  • 卓脐

    同“董卓脐”。明陈子龙《策勋府行》:“卓脐已照西京城,莽头更悬沧海上。”

  • 英雄所见略同

    见:见解。英雄人物的见解大致相同。多用来表示双方意见、想法等相同。庞统(事迹见前“负重致远”条)初为吴将周瑜功曹,后投刘备,深得信用。一次二人饮酒,刘备问道:“当初你为周瑜功曹时,我曾到东吴,听说周瑜

  • 披褐怀金

    指衣着虽粗劣却怀藏德义和学问。汉代赵壹《刺世疾邪赋》:“势家多所宜,咳唾自成珠。披褐怀金玉,兰蕙化为刍。”势家:有权势之家。褐:粗麻布衣。咳唾:这里指随便说话行动。刍:喂牲畜的干草。【词语披褐怀金】

  • 云雨

    源见“巫山云雨”。指男女欢会。唐刘禹锡《巫山神女庙》诗:“星河好夜闻清珮,云雨归时带异香。”《红楼梦》六回:“说到云雨私情,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。”【词语云雨】   汉语大词典:云雨

  • 簠簋不饰

    簠( ㄊㄨˇ tǔ 府)、簋( ㄍㄨㄟˋ guì 鬼):古食器,常用于祭祀。不饰:不整顿。旧时弹劾官吏贪污常用此语,是一种委婉的说法。《汉书.贾谊传》:“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,不谓不廉,曰‘

  • 缑山仙子

    同“缑岭登仙子”。宋苏轼《鹊桥仙.七夕》词:“缑山仙子,高情云渺,不学痴牛呆女。”

  • 下山人

    源见“下山”。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。唐骆宾王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》诗:“君心不记下山人,妾欲空期上林翼。”

  • 秦楼弄玉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泛指美女、才女。明徐渭《女状元》四出:“秦楼弄玉,谁好伴他骑凤?”

  • 交浅言深

    《战国策.赵策四》:“客有见于服子者,已而请其罪。服子曰:‘公之客有三罪:望我而笑,是狎也;谈语而不称师,是倍也;交浅而言深,是乱也。’客曰:‘不然。夫望人而笑,是和也;言而不称师,是庸说也;交浅而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