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桐乡立祠

桐乡立祠

桐乡:地名,在今安徽桐城北。朱邑(?-前61年)字仲卿,庐江舒县(今安徽庐江西南)人,年轻时担任乡间啬夫(犹今之乡长),办事廉平,爱护百姓,从未鞭笞过人,关怀孤寡老人,受到当地吏民的敬爱。累迁大司农丞、北海太守,以政绩特异任大司农(掌朝廷财政的长官)。为人淳厚俭朴,家无余财。他年老病危时,嘱咐儿子说:“过去我任桐乡的地方官,那里的百姓爱戴我,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桐乡。”朱邑死后,子孙将其遗体埋葬在桐乡西城外,当地百姓为他修造坟茔,并建立祠堂,每年奉祭,一直不间断。后以此典称誉官吏廉洁爱民,受到百姓爱戴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89《循吏传·朱邑传》3635、3636、3637页:“朱邑字仲卿,庐江舒人也。少时为舒桐乡啬夫,廉平不苛,以爱利为行,未尝笞辱人,存问耆老孤寡,遇之有恩,所部吏民爱敬焉。……身为列卿,居处俭节,禄赐以共九族乡党,家亡余财。”“初邑病且死,属(通“嘱”)其子曰:‘我故为桐乡吏,其民爱我,必葬我桐乡。后世子孙奉尝我,不如桐乡民。’及死,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,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,岁时祠祭,至今不绝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河阳县作》:“齐都无遗声,桐乡有余谣。” 晋·潘尼《赠河阳》:“桐乡建遗烈,武城播弦歌。”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》:“社如齐地,庙似桐乡,铭功赞德,碑阙相望。” 唐·王维《魏郡太守上党苗头德政碑》:“棠树勿翦,何如审像画形;桐乡置祠,岂比耳闻身及。” 唐·李德裕《近于伊川赋此诗》:“邑有桐乡爱,山余黍谷暄。” 宋·苏轼《置徐州马上走笔寄子由》:“便恐桐乡人,长祠仲卿墓。” 宋·苏轼《浣溪沙·忆旧》:“聚散交游如梦寐,升沉闲事莫思量,仲卿终不避桐乡。” 宋·韩淲《满庭芳》:“飞凫去,甘棠遗爱,留与话桐乡。” 明·徐渭《复西溪湖为朱令赋》:“碑满桐乡朱令庙,树阴柳岸召公棠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循吏传·朱邑传》:“朱邑字仲卿,庐江舒人也。少时为舒桐乡啬夫,廉平不苛,以爱利为行,未尝笞辱人,存问耆老孤寡,遇之有恩,所部吏民爱敬焉。”“初邑病且死,属其子曰:‘我故为桐乡吏,其民爱我,必葬我桐乡。后世子孙奉尝我,不如桐乡民。’及死,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,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,岁时祠祭,至今不绝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朱邑字仲卿,年轻时担任舒地桐乡的乡官,公平清廉,爱护百姓,从未鞭笞过人,关心老人孤寡,当地吏卒百姓很敬爱他。后来朱邑年老病危时,嘱咐他儿子说:“我曾做过桐乡乡官,当地百姓爱我,一定把我葬于桐乡,后代子孙祭祠我,不如桐乡百姓。”死后子孙将其葬在桐乡西城外,百姓果然为他建坟立祠,年年奉祭,一直不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誉官吏廉洁爱民,受百姓爱戴。

【典形】 碑满桐乡、长祠仲卿、庙似桐乡、食于桐乡、桐乡爱、桐乡遗烈、桐乡置祠、桐乡余谣、桐乡遗老泣、桐乡遗惠。

【示例】

〔碑满桐乡〕 明·徐渭《复西溪湖为朱令赋》:“碑满桐乡朱令庙,树阴柳岸召公棠。”

〔长桐仲卿〕 宋·苏轼《置徐州马上走笔寄子由》之五:“便恐桐乡人,长祠仲卿墓。”

〔庙似桐乡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》:“社如齐地,庙似桐乡,铭功赞德,碑阙相望。”

〔食于桐乡〕 宋·苏轼《何公桥》:“持节复来,以慰父老。如朱仲卿,食于桐乡。”

〔桐乡爱〕 唐·李德裕《近于伊川赋此诗》:“邑有桐乡爱,山余黍谷暄。”

〔桐乡遗烈〕 晋·潘尼 《赠河阳》:“桐乡建遗烈,武城播弦歌。”

〔桐乡置祠〕 唐·王维《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》:“棠树勿翦,何如审像图形; 桐乡置祠,岂比耳闻身及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执箕帚

    拿畚箕和扫帚做洒扫一类的工作,旧时以为是贱役。《国语.吴语》:“越王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:‘句践请盟,一介嫡女,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;一介嫡男,奉盘匜以随诸御。’”晐( ㄍㄞ gāi 该)姓:备作百姓

  • 斩空衣

    《战国策.赵策一》载:春秋时,晋毕阳的孙子豫让,投奔知伯后,知伯很宠爱他。后来赵襄子杀死了知伯,并且拿他的头颅作为饮器。豫让为了给知伯报仇,便漆身吞炭,改变音容,伺机刺杀赵襄子,未遂。后来,在一座桥下

  • 大手笔

    源见“大笔如椽”。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。《陈书.徐陵传》:“世祖、高宗之世,国家有大手笔,皆陵草之。”后亦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。唐白居易《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》:“吾闻武德暨开元中,颜师古、陈

  • 高下其手

    同“上下其手”。宋 王闢之《渑水燕谈录.官制》:“五代以来,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为之,太祖虑其任私,高下其手,乃置西寇参军,以进士、‘九经’及第人充之。”述宾 玩弄手段,通同作弊。语出宋·胡继宗《书

  • 人心汹汹

    比喻人心浮动,难得安定。《新唐书.陆贽传》:“自比兵兴,物力耗竭,人心惊疑,如风涛然,汹汹靡定。”见“人情恟恟。”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:“人心惊疑,如风涛然,汹汹靡定。”【词语人心汹汹】  成语:人心汹

  • 不龟手

    源见“不龟手药”。比喻本来微贱而终得富贵之人。唐崔道融《旅行》诗:“谁怜不龟手,他处却封侯。”【词语不龟手】   汉语大词典:不龟手

  • 哭寝门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伯高死于卫,赴于孔子。孔子曰:‘吾恶乎哭诸?兄弟,吾哭诸庙;父之友,吾哭者庙门之外;师,吾哭诸寝;朋友,吾哭诸寝门之外。’”古时丧礼规定:亲兄弟在庙内哭;父亲的朋友在庙外哭,师长在

  • 借贼兵,赍盗粮

    兵:兵器。赍( ㄐㄧ jī ):以物送人。 借给盗贼兵器,送给盗贼粮食。 比喻帮助敌人或坏,人。贼,亦作“寇”。赍,亦作“资”。语出《荀子.大略》:“非其人而教之,赍盗粮,借贼兵也。”《史记.范

  • 陶径

    同“陶潜三径”。明李东阳《题徐氏合晖堂》诗:“陶径松菊今古在,米船书画往来通。”【词语陶径】   汉语大词典:陶径

  • 融液贯通

    犹融会贯通。清 秦笃辉《平书.文艺下》:“殆于圣贤之义理,心领神会,融液贯通,然后参之经史子集,以发其光华,范之规矩准绳,以密其法律,而后乃称为文。”参见“融会贯通①”。见“融会贯通①”。清·秦笃辉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