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朝不及夕

朝不及夕

又作“朝不保夕”、“朝不谋夕”、“朝不虑夕”。朝(zhāo招):早晨。不及:不到。夕:傍晚。指早晨都顾不到傍晚,常用以形容人民生活的困苦,或指遭遇的艰难。多尔衮(1612-1650年),姓爱新觉罗,名多尔衮,曾随清太宗皇太极出征,屡次建功。清崇德元年(1636年),进封睿(puì锐)亲王,参与朝政,颇受依重。崇德八年(1643年),清太宗爱新觉罗·皇太极死,诸王争夺皇位,多尔衮审时度势,拥立幼侄爱新觉罗·福临继清帝位,即顺治帝。多尔衮以皇叔摄政(代皇帝处理政事)掌权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他被授奉命大将军,统率清军入山海关,在明降将吴三桂引导与配合下,击退李自成农民军,进驻燕京(今北京市)。后多尔衮下令,略称:以前明朝政治制度的弊病,以加派税收这一项最是重要。除供给辽东作战饷银之外,又有内地剿战的饷银,还有明兵训练的饷银,增加几倍并超过正常征收赋税的供给,预征辽饷、剿饷、练饷三饷的银两,远的超过二十年,近的也超过十几年,全国民众被剥削得穷困饥饿哀号,连早晨都顾不到晚上了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218《诸王传四·睿忠亲王多尔衮传》9026页:“前朝弊政,莫如加派,辽饷之外,复有剿饷、练饷,数倍正供,远者二十年,近者十余年,天下嗷嗷(áo áo敖敖,哀号连声),朝不及夕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2:“迨至湖南,则更流徙丐贷,朝不谋夕,遂以牛肉白酒,一醉饱而殁。” 孙中山《民族主义·五讲》:“故中国现在受列强的政治压迫,是朝不保夕的。” 章炳麟《驳革命驳议》:“大地风云,朝不谋夕。” 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:“楚囚相对,岌岌顾影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


主谓 及,顾及。早晨不能顾及晚上。形容处境困难、危急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六年》:“敝邑之急,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情况不好方面。→朝不谋夕


【词语朝不及夕】  成语:朝不及夕汉语词典:朝不及夕

猜你喜欢

  • 登仙鸡犬

    源见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讽喻仗势飞黄腾达的小人。文湘芷《甲寅冬日感怀依韵和河西葛在廷》之一:“当道豺狼憎客瘦,登仙鸡犬比人肥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

    哀哀:可怜。劬( ㄑㄩˊ qú )劳:劳苦。 可怜我的父母啊,他们生我养我,历尽辛劳。 旧指对双亲的感激和思念。语出《诗.小雅.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”。唐.张说《元识

  • 病相如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口吃而善著书,常有消渴疾。”又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长卿(相如字)素有消渴疾,及还成都,悦文君之色,遂以发痼疾。”后因以“病相如”比喻多病多愁的文人才子。

  • 吹笙骑鹄

    同“吹笙跨鹤”。宋刘克庄《贺新郎.题薄涧寺》词:“风露驱炎毒,记仙翁飘然谪堕,吹笙骑鹄。”

  • 刘蜕埋文

    唐.刘蜕《刘蜕集》卷三《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》:“文冢者,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,聚而封之也。”蜕,音tuì。唐刘蜕字复愚,荆南人,聚平生所作文章的草稿,不忍丢弃,遂掘土埋之,封为冢,号为“文冢”。

  • 思鲈张翰

    同“思归张翰”。清朱彝尊《斑鱼三十韵》:“设脍姜侯曾,思鲈张翰独。”

  • 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

    脱:离开。利器:凶利之器。指权势禁令。示:显示,夸耀。 鱼不能离开深渊,国家的“利器”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。 意谓统治者应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,切不可用权势禁令来耀示威吓人民。语出《老子》三六章:“柔

  • 藏山夜半失

    同“藏舟去壑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师厚病间》:“藏山夜半失,鸟合归星散。”

  • 目与云飞

    同“白云亲舍”。清袁枚《上尹制府乞病启》:“馀胆罢含,断机尚在,未尝不指随心痛,目与云飞。”

  • 文公种米

    汉.陆贾《新语.辅政》:“故智者之所短,不如愚者之所长。文公种米,曾子架羊。”《淮南子.泰族训》;“文公树米,曾子架羊,犹之为知也。”相传,春秋时晋文公曾以米下种,希望能长出庄稼。此事虽然可笑,但并不